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摘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ㄘㄞˇㄑㄩˇㄖㄨˊ:「ㄓㄞㄑㄩˇ」、「ㄘㄞˇㄓㄞ」、「ㄓㄞㄏㄨㄚ」、「ㄓㄞㄒㄧㄚˋ」。
  2. ㄊㄨㄛㄉㄧㄠˋㄖㄨˊ:「ㄓㄞㄇㄠˋ」。
  3. ㄒㄩㄢˇㄑㄩˇㄖㄨˊ:「ㄓㄞㄧㄠˋ」、「ㄓㄞㄌㄨˋ」、「ㄓㄞㄕㄨˋ」。
  4. ㄓㄞㄒㄩㄢˇ˙ㄉㄜㄨㄣˊㄗˋㄖㄨˊ:「ㄨㄣˊㄓㄞ」。
  5. ㄐㄧㄢˇㄐㄩˇㄖㄨˊ:「ㄓㄞㄐㄧㄢㄈㄚㄈ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i
解釋:
  1. 採取。
    【例】摘下、採摘、摘花 ◎
  2. 拿下。類似摘的動作。
    【例】摘帽、摘星、摘烏紗
  3. 選取。
    【例】摘錄、尋章摘句
  4. 指出、舉發。
    【例】指摘、摘奸發伏
  5. 借貸。
    【例】東摘西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i
解釋:
[動]
1.用手採取。如:「摘花」、「摘下」、「摘取」、「採摘」。《劉知遠諸宮調.第一二》:「掉下剛刀,摘了弓箭,脫卻袍凱。」
2.選取。如:「摘錄」。唐.李賀〈南園〉詩一三首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挂玉弓。」
3.指出、批評。如:「指摘」。明.王世貞《藝苑巵言》卷一:「詩不能無疵,雖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4.借貸。如:「東摘西借」。《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因為我們今兒個有點兒緊用項,找您摘給我們幾百塊錢用。」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侵擾。《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西侵羌戎,東摘濊貊。」
2.發動、啟動。清.厲鶚〈新正五日將赴西林臯亭探梅之約晩晴志喜〉詩:「花風吹第一,明發摘船行。」
3.開發、開闢。宋.陸游〈答方寺丞啟〉:「捫參歷井,久困客遊,煮海摘山,屢乘使傳。」
4.揭發。《魏書.卷八八.良吏傳.宋世景》:「民間之事,巨細必知,發姦摘伏,有若神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相關資料連結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用手取。
  2. [[動] ] 揀選。
音讀: t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