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體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ㄖㄣˊㄏㄨㄛˋㄑㄧˊㄊㄚㄉㄨㄥˋㄨˋ˙ㄉㄜㄑㄩㄢˊㄕㄣㄖㄨˊ:「ㄕㄣㄊㄧˇ」、「ㄖㄣˊㄊㄧˇ」、「ㄊㄧˇㄓˊ」、「ㄊㄧˇㄌㄧˋ」。
  2. ㄕㄣㄊㄧˇ˙ㄉㄜㄇㄡˇ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ㄊㄧˇ」、「ㄙˋㄊㄧˇㄅㄨˋㄑㄧㄣˊ」、「ㄨˇㄊㄧˇㄊㄡˊㄉㄧˋ」。
  3. ㄑㄧㄣㄕㄣ˙ㄉㄜㄖㄨˊ:「ㄊㄧˇㄧㄢˋ」、「ㄊㄧˇㄏㄨㄟˋ」、「ㄊㄧˇㄔㄚˊ」。
  4. ㄕˋㄨˋ˙ㄉㄜㄅㄣˇㄓˊㄒㄧㄥˊㄊㄞˋㄏㄨㄛˋㄓㄨˇㄧㄠˋ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ㄍㄨˋㄊㄧˇ」、「ㄧㄝˋㄊㄧˇ」、「ㄓㄨˇㄊㄧˇ」、「ㄨˋㄊㄧˇ」。
  5. ㄕㄜˋㄕㄣㄔㄨˇㄉㄧˋㄨㄟˋㄖㄣˊㄓㄠˊㄒㄧㄤˇㄖㄨˊ:「ㄊㄧˇㄌㄧㄤˋ」、「ㄊㄧˇㄊㄧㄝ」、「ㄊㄧˇㄒㄩˋ」。
  6. ㄧˊㄉㄧㄥˋ˙ㄉㄜㄓˋㄉㄨˋㄊㄧˇㄘㄞˊㄏㄨㄛˋㄍㄜˊㄕˋㄖㄨˊ:「ㄨㄣˊㄊㄧˇ」、「ㄓㄥˋㄊㄧˇ」、「ㄊㄧˇㄌㄧˋ」、「ㄊㄧˇㄓˋ」。
  7. ㄨㄣˊㄗˋㄕㄨㄒㄧㄝˇ˙ㄉㄜㄒㄧㄥˊㄕˋㄖㄨˊ:「ㄗˋㄊㄧˇ」、「ㄘㄠˇㄊㄧˇ」、「ㄧㄢˊㄊㄧˇ」。
  8. ㄕㄨˋㄒㄩㄝˊㄕㄤˋㄓˇㄌㄧˋㄊㄧˇ˙ㄉㄜㄒㄧㄥˊㄓㄨㄤˋㄖㄨˊ:「ㄓㄥˋㄈㄤㄊㄧˇ」、「ㄔㄤˊㄈㄤㄊㄧˇ」、「ㄩㄢˊㄓㄨˋㄊ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人或其他動物的全身。
    【例】身體、肉體、人體
  2. 身體的各部分。
    【例】肢體、上體、五體投地
  3. 物體的本質、形態。
    【例】固體、液體、立體
  4.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例】體諒、體恤
  5. 親身的。
    【例】體驗、體會、體認
  6. 形式、規模。
    【例】文體、字體、體例
  7. 文體。
    【例】散體、駢體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人體或其他動物的全身。如:「身體」、「肉體」、「人體」。
2.身體的各部分。如:「肢體」、「上體」、「五體投地」。《論語.微子》:「四體不勤。」《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3.事物的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如:「固體」、「液體」、「主體」、「物體」。
4.文章的體裁。如:「駢體」、「散體」、「賦體」、「文體」。
5.文字書寫的形式。如:「字體」、「草體」、「楷體」。
6.數學上指立體的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7.哲學上指本體。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動]
1.實行。如:「身體力行」。《淮南子.氾論》:「故聖人以身體之。」
2.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諒」、「體恤民情」。清.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汝體吾此心。」
[副]
親身的。如:「體驗」、「體會」、「體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é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身體的總稱。
  2. [[名] ] 款式、模樣。
  3. [[名] ] 形式、風格。
  4. [[名] ] 根據外觀所做的判斷。
  5. [[名] ] 為他人設想。
音讀: thá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人類或其他動物之全身。如:「身體」、「肉體」、「人體」。《玉篇.骨部》:「體,形體也。」《禮記.樂記中》:「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三國演義》第二三回:「衡當面脫下舊破衣服,裸體而立,渾身盡露。」

2. 四肢。如:「肢體」。《論語.微子》:「四體不勤。」《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乃自刎死。王翳取其頭,……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3. 佛教用語指稱四肢及頭。如:「五體投地」。《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老殘遊記》第六回:「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

4. 事物之本質形態或主要部分。如:「固體」、「液體」、「主體」、「物體」。《易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唐.孔穎達.疏:「若陰陽不合,則剛柔之體无從而生。以陰陽相合,乃生萬物,或剛或柔,各有其體。」《墨子.經上》:「端,體之無序而最前者也。」

5. 文章之體裁。如:「駢體」、「散體」、「賦體」、「文體」。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蓋自楊劉唱和,西崑集行,後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西崑體。」《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做秀才時,曾效連珠體,做『花月吟』十餘首,句句中有花有月。」

6. 文字書寫之形式。如:「字體」、「草體」、「楷體」。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唐.張懷瓘〈六體書論〉:「臣謹進懷瓌書大小篆及八分,臣書有行草,合成六體。」

7. 數學上指立體之形狀。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8. 哲學上指本體。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莊子.大宗師》:「以刑為體,以禮為翼。」唐.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

9. 實行。如:「身體力行」。《淮南子.氾論》:「故聖人以身體之。」《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門生父親,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一團忠恕,身體力行,便是教訓門生,也只這個道理。」

10. 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如:「體諒」、「體恤民情」。《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徒守愿節,終隔體諒。群后百司,重茲敦獎,勉茲厚顏,當此休祚。」清.林覺民〈與妻訣別書〉:「汝體吾此心。」

11. 親身。如:「體驗」、「體會」、「體認」。《朱子語類.卷六.性理三.仁義禮智等名義》:「將愛之理在自家心上自體認思量,便見得仁。」《宋史.卷八.真宗本紀三》:「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遣呂夷簡體訪陝、亳民訛言。」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