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哇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ㄎㄡˇ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一]wā[二]wa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ㄠˊㄎㄨㄕㄥㄖㄨˊ:「ㄨㄚ˙ㄉㄜㄧˋㄕㄥㄎㄨ˙ㄌㄜ。」②ㄡˇㄊㄨˋㄕㄥㄖㄨˊ:「ㄨㄚ˙ㄉㄜㄧˋㄕㄥㄊㄨˋ˙ㄌㄜ滿ㄇㄢˇㄉㄧˋ。」
  2. ㄨㄚㄨㄚ:①ㄒㄧㄠˇㄏㄞˊ˙ㄉㄜㄎㄨㄕㄥㄖㄨˊ:「ㄒㄧㄠˇㄏㄞˊㄨㄚㄨㄚ˙ㄉㄜㄎㄨㄑㄧˇㄌㄞˊ。」②ㄒㄧㄠˇㄏㄞˊㄍㄤㄒㄩㄝˊㄕㄨㄛㄏㄨㄚˋ˙ㄉㄜㄕㄥㄧㄣ。③ㄉㄚˋㄎㄨㄕㄥ。④ㄕㄥㄑㄧˋㄕˊ˙ㄉㄜㄐㄧㄠˋㄏㄢˇㄕㄥㄖㄨˊ:「ㄊㄚㄑㄧˋ˙ㄉㄜㄨㄚㄨㄚㄐㄧㄠˋ。」
注音:
解釋:

ㄩˇㄨㄟˇㄓㄨˋㄘˊㄖㄨˊ:「ㄏㄠˇ˙ㄨㄚ!」、「ㄋㄧˇㄅㄧㄝˊㄗㄡˇ˙ㄨ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狀聲詞。形容哭聲。
    【例】哇哇大哭
注音:
漢語拼音: wa
解釋:
  1. 助詞。表示驚嘆的語氣。
    【例】好哇!原來他心愛的花瓶是你打破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擬]
形容哭聲。如:「那小孩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動]
嘔吐。《孟子.滕文公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
[名]
淫靡的樂聲。唐.薛能〈寓題〉詩:「淫哇滿眼關雎弱,猶賀清朝有此身。」
注音:
漢語拼音: wa
解釋:
[助]
置於語尾,表驚嘆的語氣。如:「好哇!你竟然悶不吭聲的躲在這裡。」《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那張老頭兒聽了說道:『好哇!正是這話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ㄨㄚ

1. 淫靡樂聲。《說文解字.口部》:「哇,諂聲也。」漢.揚雄《法言.吾子》:「或問交五聲十二律也,或雅或鄭,何也?曰:『中正則雅,多哇則鄭。』」《抱朴子.外篇.擢才》:「嶧陽雲和,不為不御而息唱,以競顯於淫哇。」

2. 哭聲。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陳琳〉:「哀哇動梁埃,急觴盪幽默。」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五六.蛇》:「後聞哇哇聲,往視之,乃一女五男,即歸養之。」

3. 笑聲。五代周.衛元嵩《元包經.卷二.少陰三》:「歸妹:龍蟠于渦,雷蟄于洼,男反其室,女歸于家,言唯唯,笑哇哇。」元.楊維楨〈采菱曲〉:「日落江風起,清歌雜笑哇。」

4. 嘔吐。《孟子.滕文公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

㈡ ˙ㄨㄚ

置於語尾,表驚嘆語氣。《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那張老頭兒聽了說道:『好哇!正是這話了。』」

㈢ㄍㄨㄟ

謳歌。《集韻.平聲.齊韻》:「哇,謳歌也。」《文選.張協.七命》:「若乃追清哇,赴嚴節,奏綠水,吐白雪。」唐.李善.注:「《蒼頡》曰:『哇,謳也。』」

㈣ㄏㄨㄚˊ

哽塞。《集韻.平聲.佳韻》:「哇,一曰喉咽結塞皃(貌)。」《莊子.大宗師》:「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唐.陸德明.釋文:「哇,結也,言咽喉之氣結礙不通也。」

㈤ㄨㄚˊ

嬰兒。通「娃」。《元曲選.壬集上.無名氏.抱粧盒.第二折》:「正末云:『呀!你在那裡抱這小哇哇來?』」

注音: ㈠ㄨㄚ ㈡˙ㄨㄚ ㈢ㄍㄨㄟ ㈣ㄏㄨㄚˊ ㈤ㄨ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