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學校 - 教育百科
舞 | |
蹈 | |
學 | |
校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nservatory, the |
作者: | 徐進豐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一幕舞劇。奧古斯特.包諾維(August Bournonville, 1805-1879)編舞,H. S. paulli 作曲,1849年5月6日首演於丹麥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由丹麥皇家芭蕾舞團(Royal Danish Ballet)演出。故事內容:十九世紀初,巴黎一所舞蹈學校,老師在小提琴的伴奏下,給了一堂生動的舞蹈課,裡面有動人心弦的片段,也有滑稽可笑的小插曲,呈現當時學院派課程的真實風貌。原著是兩幕舞劇,有個副題為:《報紙的婚姻建言》(Proposal of Marriage Through A Newspaper),描述兩位年青女仕來到巴黎一所舞蹈學校的經歷。1941年經編舞家蘭德(Harald Lander, 1905-1951)與V. Borchsenius(1872-1949)重建後,只剩下課堂內的這一幕,沒有故事,甚至加入小學生上課情形。《舞蹈學校》是包諾維為紀念自己年青時跟著名芭蕾老師威斯崔(August Vestris, 1760-1842)習舞的情形,意圖將年輕人在舞蹈學校成長的過程記錄下來。它是唯一一支記載十九世紀初期法國學院芭蕾課程的作品,也是包諾維舞蹈風格的基石,法國舞蹈大師威斯崔的教學觀念及組合,也成為包諾維日後的教學範本,除了有向一代宗師致敬的意思外,也展示他自己的教學方式與編舞格局;丹麥派大師拉洛夫(Kirsten Ralov, 1908-)在1979年曾指出一些在《舞蹈學校》中的小品,也出現在包諾維教學系統中的「六堂課」。這些教材由他的學生及後繼者整理出來,成為皇家舞蹈學校固定的課程,又稱「星期五的課程」。當時歐陸其他國家,男舞者只是女舞星的陪襯物;然而在包諾維的作品中,男舞者都是必要,且地位與女舞者相當,就顯得格外特別。本身是位傑出舞者,包諾維知道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及掩飾短處,從他的作品中,很輕易見到這種劃龍點睛痕跡,如:由於自己的小蹲〈demi-plié〉不深(某些人的臆測),因此編組跳躍動作都是一連串,不停留,而且以改變方向來增加其可看性,跳躍能力高超及清楚反而成了特點。單足軸轉〈pirouette〉只是組合中的一個元素,而不一定安置在結尾。二十世紀丹麥男舞星布魯(Erik Bruhn, 1928-1986)描述在《舞蹈學校》從第二位置出發的單足軸轉的恐怖及困難,它們通常不以第五位置做結束,而是串連著另一種轉圈;女舞者的小品裡,單足軸轉的完成並不盡然回第五位置,而是直接連上另一個動作;此外,結束的轉圈也不能做得過度炫耀、耍技巧,沉穩安靜反而較重要。舞者兼作家莉莉安 摩爾(Lillian Moore, 1911-1947)指出:「它真實的呈現出十九世紀中葉之後,芭蕾重要舞步之強調點的改變,不再拘泥於細緻的小舞步,而朝向高昇宏偉的飛躍及炫耀性的轉圈發展。」布瑞舞步〈Pas de Bourrée〉與其它舞步結合,方向變化多端,時常被放置在結尾,許多丹麥學生操作得點石成金的令人讚歎。課程左右邊及逆反邊,依序操練,大踢腿又再次出現,然後是大蹲〈grand plié〉,以外展阿拉伯式舞姿〈arabesque allongée〉作為完美的結尾畫面,是包諾維特有的商標。許多地方,男生與女生的組合完全一樣,包諾維可說是男女平等的擁護者;不過強調點各異,女生傾向快速、複雜的貼地小舞步,男生則高昇上躍,並加多了小投躍、聚躍、空轉及轉圈。相較於足下動作,手部動作就顯得簡單節制,依須要賦予不同風格;有時靜止不動,有時有輔助完成足下動作的意圖,如在慢板、單足轉及跳躍中的阿拉伯式舞姿,手的功能各不相同。舞台上的移動路線以乾淨、精細、線性、不被預測到走向為主,如簡單的一直線用變化方向、焦點及轉圈來讓它多采多姿。《舞蹈學校》中的畫面,很多都可在法國印象派畫家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的畫中見到,女舞者著長裙、衣裳飄逸,舞者輪番上陣,其餘的悠閑四下,或倚著把捍,或整理鞋帶,各行其事;操作者尋求最完美境界,努力鍛練基本動作,激發肢體潛能,代代承傳。奧古斯特.包諾維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在其中表露無遺,舞步組合〈enchaînement〉為一種生命的禮讚。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舞蹈學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