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勒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ㄌㄧˋ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lè[二]lē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ˇㄐㄧㄠˊㄎㄡˇ˙ㄉㄜㄇㄚˇㄌㄨㄛˋㄊㄡˊㄖㄨˊ:「ㄌㄜˋ」。
  2. ㄕㄡㄓㄨˋㄐㄧㄤㄕㄥˊㄖㄨˊ:「ㄒㄩㄢˊㄧㄞˊㄌㄜˋㄇㄚˇ」。
  3. ㄑㄧㄤˇㄓˋㄖㄨˊ:「ㄌㄜˋㄙㄨㄛˇ」、「ㄌㄜˋㄐㄧㄝˋ」、「ㄌㄜˋㄌㄧㄥˋ退ㄊㄨㄟˋㄒㄩㄝˊ」。
  4. ㄎㄜˋㄕˋㄗㄨㄛˋㄐㄧˋㄏㄠˋㄖㄨˊ:「ㄌㄜˋㄕˊ」、「ㄌㄜˋㄅㄟ」。
注音:
解釋:

2. ㄩㄥˋㄕㄥˊ˙ㄗㄆㄧˊㄉㄞˋㄉㄥˇㄎㄨㄣˇㄅㄤˇㄏㄨㄛˋㄊㄠˋㄌㄠˊㄏㄡˋㄗㄞˋㄩㄥˋㄌㄧˋㄌㄚㄐㄧㄣˇㄖㄨˊ:「ㄌㄟㄙˇ」、「ㄌㄟㄐㄧㄣˇㄎㄨˋㄉ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有嚼口的馬絡頭。
    【例】黃金勒
  2. 駕御。
    【例】勒馬長城
  3. 使停止。
    【例】懸崖勒馬
  4. 強制、強迫。
    【例】勒令、勒索
  5. 刻寫。
    【例】勒石、勒碑
注音:
漢語拼音: lēi
解釋:
  1. 以繩索繫緊且用力拉扯。
    【例】勒緊、勒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有嚼口的馬絡頭。《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鞍勒一具,馬十五匹。」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2.書法中橫畫的筆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書法下.永字八法》:「橫為勒。」
3.姓。如漢代有勒尊。
[動]
1.駕御。如:「勒馬長城」。
2.約束、限制。《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後橫亙山所勒,轉而東流。」
3.統率、率領。《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親勒六軍,大陳戎馬。」《三國演義》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
4.強制、強迫。《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開皇三年,……,又於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穀。」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只為那舉債文書,我畫的有親筆跡,因此上被強勒為妻室。」
5.刻、寫。如:「勒石」、「勒碑」。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真個在時,你勒軍令狀來。」
注音:
漢語拼音: lēi
解釋:
[動]
1.以繩索繫緊而用力拉扯。如:「勒緊」、「勒死」。
2.使向上緊附。《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兩個袖子只管往上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綁緊、拉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ㄌㄜˋ

1. 帶有嚼子之馬絡頭。《說文解字.革部》:「勒,馬頭絡銜也。」《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鞍勒一具,馬十五匹。」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2. 緊拉韁繩以止馬前進。如:「勒馬長城」、「懸崖勒馬」。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劣性子人皆慘,捨著命提刀使劍,更怕甚勒馬停驂。」《紅樓夢》第四三回:「一氣跑了七八里路出來,人煙漸漸稀少,寶玉方勒住馬,回頭問茗烟道:『這裡可有賣香的?』」

3. 統率、率領。《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親勒六軍,大陳戎馬。」《三國演義》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

4. 約束、限制。《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後橫亙山所勒,轉而東流。」

5. 強制、強迫。如:「勒令」、「勒索」。《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開皇三年,……又於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穀。」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只為那舉債文書,我畫的有親筆跡,因此上被強勒為妻室。」

6. 刻、寫。如:「勒石」、「物勒工名」。《玉篇.革部》:「勒,刻也。」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九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真個在時,你勒軍令狀來。」

7. 書法中橫畫之筆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書法下.永字八法》:「橫為勒。」

8. 姓。如漢代有勒尊。

㈡ㄌㄟ

1. 以繩索繫緊而用力拉扯。如:「勒緊」。元.高安道〈哨遍.十載寒窗套.耍孩兒〉曲:「厚底團根教壯實,線腳兒深深勒。」《紅樓夢》第三三回:「我養了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育他一番,又有眾人護持;不如趁今日一發勒死了,以絕將來之患。」

2. 使向上緊附。《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兩個袖子只管往上勒。」

注音: ㈠ㄌㄜˋ ㈡ㄌ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勒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