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校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一]jiào[二]xiào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ㄧㄡˊㄒㄩㄝˊㄐㄧㄠˋㄒㄩㄝˊ˙ㄉㄜㄔㄤˇㄙㄨㄛˇㄖㄨˊ:「ㄒㄩㄝˊㄒㄧㄠˋ」、「ㄅㄨˇㄒㄧㄠˋ」、「ㄧㄝˋㄒㄧㄠˋ」。
  2. ㄒㄧㄢˋㄒㄧㄥˊㄐㄩㄣㄍㄨㄢ˙ㄉㄜㄐㄧㄝㄐㄧˊㄈㄣㄕㄤˋㄒㄧㄠˋㄓㄨㄥㄒㄧㄠˋㄕㄠˋㄒㄧㄠˋㄙㄢㄐㄧˊ
注音:
解釋:
  1. ㄨㄣˊㄕㄨ˙ㄉㄜㄈㄨˋㄔㄚˊㄏㄜˊㄓㄥˋㄖㄨˊ:「ㄐㄧㄠˋㄉㄨㄟˋ」、「ㄐㄧㄠˋㄓㄥˋ」、「ㄐㄧㄠˋㄉㄧㄥˋ」。
  2. ㄐㄧㄠˋㄌㄧㄤˋㄐㄧˋㄐㄧㄠˋㄖㄨˊ:「ㄐㄧㄠˋㄌㄧ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o
解釋:
  1. 施教求學的地方。
    【例】學校、軍校、補校
  2. 中級軍官的名稱,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o
解釋:
  1. 較量、比較。
    【例】校力、校量
  2. 訂正、考訂。
    【例】校稿、校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o
解釋:
[名]
1.施教求學的地方。如:「學校」、「補校」、「夜校」。
2.中級軍官的名稱,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3.姓。如唐代有校桀。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o
解釋:
[動]
1.古代的刑具。枷械的統稱。《說文解字.木部》:「校,木囚也。」《資治通鑑.卷二六九.後梁紀四.均王乾化三年》:「庚辰,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
2.較量、計較。如:「校力」、「校量」。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詩:「短長終不校,先後竟誰論。」
3.訂正、考訂。如:「校稿」、「校覈」。《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
4.考核、考究。《荀子.君道》:「知慮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
5.計算。《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校」是古代學校的名稱。據〔孟子〕載,夏代的教育機構稱為「校」,另周代的地方學校也稱為「校」,其功能除了教育平民子弟外,也是鄉民演練射藝、集會議論的場所。到漢代則規定縣、道、邑、侯國等地方行政區域的學校稱為「校」,均置經師一人,以教導民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ā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施教求學的地方。
音讀: kà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ㄠˋ

1. 古代刑具,枷械之統稱。《說文解字.木部》:「校,木囚也。」《易經.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唐.孔穎達.正義:「惡積不改,故罪及其首,何擔枷械,滅沒於耳,以至誅殺。」《資治通鑑.卷二六九.後梁紀四.均王乾化三年》:「庚辰,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

2. 柵欄。《墨子.卷一四.備穴》:「為鐵校,衛穴四。」《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唐.顏師古.注:「校獵者,以木相貫穿,總為闌校,遮止禽獸而獵取之。」

3. 古代養馬之編制。《周禮.夏官.校人》:「六係為廄,廄一僕夫。六廄成校,校有左右。」

4. 古代軍隊之編制。《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孫叔奉轡,衛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漢書.卷五五.衛青傳》:「護軍都尉公孫敖三從大將軍擊匈奴,常護軍傅校獲王。」唐.顏師古.注:「校者,營壘之稱,故謂軍之一部為一校。」

5. 訂正、考訂。如:「校稿」、「校覈」。《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

6. 考核、考究。《荀子.君道》:「知慮取捨,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新唐書.卷四五.選舉志下》:「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辭俯仰之間。」

7. 計算。《荀子.王霸》:「闇君者,必將急逐樂而緩治國,故憂患不可勝校也,必至於身死國亡然後止也,豈不哀哉!」《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8. 較量、計較。唐.韓愈〈和侯協律詠筍〉詩:「短長終不校,先後竟誰論。」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九.柳柳州》:「然榮辱得失之際,銖銖校量,而自矜其達,每詩未嘗不著此意,是豈真能忘之者哉?」

㈡ㄒㄧㄠˋ

1. 施教求學之處。如:「學校」、「夜校」。《集韻.去聲.效韻》:「校,教學之宮。」《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三教外地》:「都城內外,自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餘鄉校、家塾、捨館、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

2. 中級軍官之稱。軍階在將官之下,尉官之上,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級。

3. 姓。如唐代有校桀。

注音: ㈠ㄐㄧㄠˋ ㈡ㄒㄧ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