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邦,魯道夫.馮 - 教育百科
拉 | |
邦 | |
, | |
魯 | |
道 | |
夫 | |
. | |
馮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ban, Rudolf Von (1879-1958)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德國現代舞之父,身兼舞蹈家、編舞家、理論家和教育家。生於匈牙利波梭尼(Poszony),今日稱為巴拉提史拉瓦(Bratislava)的城鎮,逝世於英國阿德斯頓(Addlestone)。拉邦自幼對藝術和劇場十分感興趣,童年時常跟隨擔任高級軍職的父親到波士尼亞(Bosnia)及赫瑟可維拉(Herzegovina)一帶,親眼目睹山區裡伊斯蘭蘇菲人(Sufi)和Mevlevidervish人的宗教活動及舞蹈祭典儀式。1899年,他曾在維也納進入軍事學校讀書。1900年,他在慕尼黑跟隨歐比里斯特(Hermann Obrist)學習繪畫。並在「巴黎美術學院」(Paris Ecole de Beaux-Arts)註冊學習建築和哲學。同年,他與畫家妻子瑪莎(Martha Fricke)移居巴黎,一方面替雜誌繪畫插圖維生,另一方面也接觸不同的藝術,包括德沙特(Francois Delsarte)的肢體表現法。1907年瑪莎去世,拉邦返回維也納。1910年,他和聲樂家雷德瑞(Maja Lederer)結婚,移居慕尼黑,在慕尼黑成立舞蹈學校,開始實驗結合舞蹈、聲音和文字(Tanz-Ton-Wort)的表演藝術。同年,他到瑞士阿士哥那(Ascona)的真理山(Monte Verita)主持舞蹈生活營,參加這個舞蹈營的舞者,包括來自「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學校」的舞蹈教師裴洛蒂(Suzanne Perrottet)和魏格曼(Mary Wigman)。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拉邦將學校遷移到瑞士的蘇黎世和Seegartenstrasse,由魏格曼和裴洛蒂擔任他的助教,同時也開始與魏格曼實驗他的動作空間理論(Choreutics)和優動力(Eukinetics)理論。1916年,俄國舞蹈家貝利斯卡(Dussia Bereska)加入拉邦的學校。1917年,他在Masonic藝術節中演出《獻給太陽之歌》(Sang An Der Sonne),這支舞作選擇在山上的戶外作為演出場所,隨著日落、午夜和日出的時間分成三幕上演。1919年,他把學校交給裴洛蒂管理,自己回到德國發展。1921年,他和貝利斯卡在司圖加(Stuttgart)成立「Tanzbühne舞團」,團員包括尤斯(Kurt Jooss)、法蘭克(Edgar Frank)、菲士特(Herta Feist)、克努斯特(Albrecht Knust)、契斯(Jens Keith)等人。同年,他替「Mannhein國家劇院」編舞,在漢堡成立學校(Hamburger Bewegungschore)組織動作合唱隊(Movement Choir)。動作合唱隊是一種為社會業餘人士而設立的舞蹈團體,其主要目的是要讓普通大眾也有機會享有舞蹈演出的經驗與樂趣。由於德國人極注重群體的表現,所以動作合唱隊的觀念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從1922年到1924年,在法蘭克福、蒙斯特(Münster)、給拉(Gera)、伯恩(Bern)和布達佩斯等地都有設立拉邦的動作合唱隊分校,後來這些動作合唱隊分校還拓展到義大利、法國、匈牙利、南斯拉夫、荷蘭和捷克等國家。1922年到1928年間,拉邦和貝利斯卡又再成立一個名為Kammertanzbühne的小型舞團,專門演出小型實驗作品。1926年,拉邦用華格納的音樂構想來實驗編舞,在作品中有一段由羅依莎(Gert Ruth Loeszer)所演出的裸舞,因而引起觀眾的騷動。1928年,拉邦創立Schrifttanz舞蹈期刊,由Alfred Schlee擔任主編。1929年,他將學校總部設立於埃森(Essen)的福克旺(Folkwangs)。同年,他指揮「技藝工匠同業公會」一千餘人演出動作合唱隊形式的群體舞,非常成功。1930年,他在柏林「普魯賽劇院」(Prussian Theatre)擔任舞蹈教師,同時也在「柏林國立劇院」任教。1934年,他被納粹指派為「德國舞蹈劇場」(Deutsche Tanzbühne)藝術指導。1936年,他為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典禮編作千人大會舞《那和薰的微風和更新的音樂》(Vom Tauwind Und Der Neuen Freude),然而該舞在預演的前夕突然遭到禁演,而拉邦也被納粹免職。接著,凡是有關於拉邦的作品、學校和著作全部遭到禁演、封閉和查禁。自此,拉邦展開了他的逃亡生涯。1937年,他得到友人馬雷(Rolf De Maré)協助逃往法國,尤斯和烏爾曼(Lisa Ullman)又將他接到英國居住。他在達廷頓(Dartington)待了兩年,靠烏爾曼的幫忙,又重新寫作他的空間學理論(Choreurics),並與英國工業家羅倫斯(F. C. Lawrence)合作,發展動作觀察理論。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達廷頓學校」疏散,拉邦和烏爾曼移居到威爾斯的Newtown,烏爾曼開始往英國教育界發展,把拉邦的舞蹈觀念引進英國教育界。1942年他與烏爾曼再移居到曼徹斯特(Manchester)。1946年,烏爾曼成立「動作藝術教室」(Art of Movement Studio),拉邦擔任顧問。1947年,他與羅倫斯合作共同出版《Effort》一書,同時也在Bradford市民劇院任教,與英國左派的劇作家李特活(Joan Littlewood)、紐洛芙(Jean Newlove)、麥可兒(Ewan McColl)合作,舉辦動作研習會。1950年,他出版《舞台動作技巧的精練》(The Mastery of Movement on the Stage)一書。1953年,烏爾曼把教室遷移到瑟瑞(Surrey)的阿德斯頓,並且更名為「拉邦動作藝術中心」(Laban Art of Movement Centre),由諾斯(Marion North)、普瑞斯登.登勒卜(Valerie Preston-Dunlop)和史帝文生(Geraldine Stephenson)等人擔任助教。1958年,病逝於阿德斯頓。拉邦的舞蹈觀念隨著他的學生傳入美國,1931年,霍姆(Hanya Holm)在紐約開設「魏格曼舞蹈學校」。1940年,哈欽遜(Ann Hutchinson)、羅傑絲(Helen Priesy Rogers)和芭田妮夫(Irmgard Bartenieff)在美國成立「舞譜局」(Dance Notation Bureau)。1970年,紐約成立「拉邦╱芭田妮夫動作研究學院」(Laban / Bartenieff Institute of Movement Studies)。烏爾曼在英國退休後,諾斯於1972年接管「拉邦中心」,把它建立成英國第一所兼備表演和高等學術研究的舞蹈學校。重要作品:《獻給太陽之歌》(Sang an der sonne, 1917)、《騙子》(Die Geblendeten, 1921)、《震盪的廟宇》(Der Schwingende Tempel, 1922)、《浮士德》(Faults Erlösung, 1922)、《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1923)、《街頭耍把戲的人》(Gaukelei, 1923)、《加薩諾娃》(Komödie or Casanova, 1923)、《舞蹈之神》(Terpsichore, 1925)、《愚人的鏡子》(Narrenspiegel, 1925)、《唐璜》(Don Juan, 1926)、《騎士芭蕾》(Ritterballett, 1927)、《夜》(Nacht, 1927)、《伊果王子》(Prince Igor, 1930)、《黎恩濟》(Rienzi, 1930)、《姬薩》(Geisha, 1930)、《莎樂美》(Salome, 1930)、《瑪格烈特》(Margarete, 1930)、《唐懷瑟》(Tannhäuser, 1930- 1931)。1920年到1928年間的實驗小品:《Orchideé》、《Marotte》、《Mondäne》、《Dithyramb》、《Marsch/Ballade》、《Oben Und Unten》、《Zaubergarten / Drachentöterei》、《Die Grünen Clowns》。舞蹈隊作品:《黎明曙光》(Lichtwende, 1923)、《亞加孟農之死》(Agamemnons Tod, 1924)、《曙光的節奏》(Dammernden Rhythmen, 1925)、《泰坦》(Titan, 1927)、《日常生活與節日》(Alltag und fest, 1929)。著作:《體操與舞蹈》(Gymnastic und Tanz, 1926)、《動作記錄》(Choreographie, 1926)、《拉邦動作書寫法》(Kinetographie,1928)、《兒童體操與舞蹈》(Des Kindes Gymnastic und Tanz, 1929)、《舞蹈的一生》(Ein Leben Für Den Tanz, 1935, 自傳)、《動作空間學》(Choreutics, 1946)、《Effort, 1947》、《現代舞蹈教育》(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1948)、《動作技巧的精練》(The Mastery of Movement, 1950)。 |
|
參照: 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拉邦,魯道夫.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