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德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王宗銘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德教原名天德聖教,淵源於遠古黃帝,以德化民,是時政教不分,而名日德教,是我中華民族建國立教之始,迨至堯舜帝後,周朝之時,老子繼道立世,孔子繼天立極,老子以道為世之常經、孔子繼老子之成法以立教,乃政教分立,故為我中國宗教之始。
  漢明帝時,佛法傳入中國,晉唐之時,耶、回二教亦先後傳入中國,德教則因漢儒註釋,宋儒闡揚,乃一變而為儒教,世法一變而為道教,德教之名遂隱,儒、釋、道、耶、回五教乃得而彰。至清朝甲午(1894)之戰,世亂日劇,法劫頻仍,教主蕭昌明大宗師,有見眾生遭劫,蒼生苦難,實因道德淪亡,貪慾其心,遂欲勸善止劫,挽回人心,乃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衍諸復興我黃帝之教,創立天德聖教,後略聖字而為天德教,建聖地於黃山芙蓉居,並創頒「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廿字為本教教義,是本上天好生之德,以此為感化人之心靈,發揚人之正氣,消除陰霾貪慎癡迷,致萬事萬物,均在和諧的宇宙孕育下,生生不息,並化除災劫和苦難,使人類不致走上自毀之途,此種精神的體現,就是天德,因之勸人以此為榜樣,不斷的提升自己人格,自律的挺立在道德上,從道德的實踐中,發展德性的人格,為人類打開各種無數的光明之路,待達至極至的圓滿境界,即成就了人德合天德之「天人合一」境界,世界大同之樂土,即展現在眼前,故天德教之宗旨,即是基此而承緒中華道統,奉行廿宇、重整道德,正己化人,以使人類都能圓滿的回復天真之德性,由此減免一切災禍,使世界成為一個清靜和平的居所。
  天德教信仰的是「道」,通含天德,是「宇宙的真理」,其體現於外者,即是廿字,若人違背此二十字之精神,即脫離了宇宙的真理,同時此一真理,尚能通遇不滅的宇宙能量,顯現出來,大時可通天達地,小時可細入微塵,是名「一炁」,即是「元炁」,「元靈」、「元性」,是萬物生長的靈源,是曰「道」,是曰「無形」,有生於無,道無所不包,更歷久長存,故眾聖眾佛尊稱曰:「一炁宗主」,是萬天主宰,亦曰「上帝」,是本教信仰之中心。
  天德教為發揚人類之文化道德,忠愛國家民族、福利社會人生,乃協同世界宗教團體,研究宗教哲學,於民國十九年,設立中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貫徹時代學術,探索人類和平及共生共存之奧義,更推進五教匯宗,宗教大同,萬教歸宗,以促進世界大同,教團則以〔德藏經〕之律典,德教宏規所訂之道紀、綱紀、教規、禮儀、禪修等,為修持德業之規範,為宏道揚教之最高指導原則,所謂創道成教者,係謂創行廿字,為三才之骨幹,以之立天道,則天理順,以之立地道,則地膽(地府)寧,以之立人道,則正氣盛,然後三才得其和,聖賢仙佛依此而修;陰霾怨鬱以此而行,貪瞋癡迷由此而化,是謂之道。成道者,以此教化,而供天地人三才,皆有所宗也。
  天德教復興以來,行道至今,所經皆是亂世,昭見清廷腐敗,列強瓜分,軍閥割據,日寇侵掠,赤禍綿綿,兵連禍結,燒殺擄掠,早潦災害,遍野哀鴻,民不聊生,無辜枉死,神佛悲慟,天德教主因亦感嘆宗教之精神已失,遂倡組大同推進社,德化慈善會等,推行廿字教義,規範人心,激起極大迴響,致教徒激增三百餘萬人,信士無以數計,但國家不幸,我民多災,浩劫重重,人心迷濛,赤禍荼毒,遍及整個大陸,天德教散布在各地精英,亦大都應劫其中,現尚存者不過百餘萬人。
  黃山教務中心,幸由昌慈主教於民國三十八年,及時南遷香港青山,繼續設教,皈依教徒竟達四十餘萬人,民國四十二年,教主嫡傳弟子王公笛卿夫子,銜命來臺開壇設教,奈時逢戒嚴時期不得立教,延至五十五年,方以本教之精神療養實務,獲准設立中國精神療養研究會,而以設立社團立案,民國六十三年,始准以天德教名義自由傳播教義,迄至民國七十八年方准在臺灣正式立案,其會壇組織已遍布全省五十餘所,皈依教徒廿餘萬人,發展雖非順利,唯大道卻得遠播歐美東南亞各國,教徒遍布五大州,固非至盛,堪謂廣博,以此而證,天德教乃是一入世之宗教,亦符時代潮流之宗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德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