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沈貝,以賽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hembe, Isaiah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以賽亞.沈貝是西非人,結合他自己的傳統祖魯(Zulu)文化以及西方基督教教習,建立了拿撒勒浸信教會(the Nazareth Baptist Church)。該教會有三個主要的年度慶典,舞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全國各地的教徒都來參加最受歡迎的七月慶典,該慶典持續將近四星期,在七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聖舞時,達到最高潮。這個慶典的特色是一天舞蹈一天休息,輪流進行。穿著表演服的舞者在上午十一點集合,先接受領導者的祝福,經常會有上千人前來參加跳舞。舞蹈的設計,結合了祖魯儀式與民俗舞蹈,同時也符合舊約聖經中的慶典。男女分開、各自形成團體,正式編排為五十人一長列排,以踏步、重踏步的舞步起舞,每一列輪流在觀眾面前跳舞,然後再轉向後方。每支舞都依一首特別的歌曲來編舞,並且需切合歌曲,這種舞蹈並無戲劇性,也沒有高潮。動作著重在腳部,上身保持一個樣子,兩臂張開微離身體,所有的舞都有種基本的走步以腳掌先著地,動作嚴格遵行一定的方向-前後、兩側來回行進;與地方性的土風舞相較,這種的動作受限較多。舞蹈會重複進行數小時。參加的舞者依照其婚姻狀況(已婚╱未婚)、年齡及性別分成不同團體,這一整天之中自發性地舞蹈,且絕不超出被分配的區域。編組的依據是以傳統型態為基準,這是由以賽亞.沈貝所訂定的,編排成五大類型:一、圖班(Tuban)︰十五歲以下的年輕未婚女子。她們穿著亮紅色的打摺棉裙,這種裙子就叫「圖班」。在臀部、腰部及胸前戴上珠串,稱為依班達(ibanda)。右手拿著一把黑傘,左手拿著母牛皮鞣製成的儀式用小盾牌。二、伊思得娃芭(Isidwaba)︰最大的團體,由適婚年齡的女性組成,還可再分成兩個次團體:伊思得娃芭.埃思坎妮(isidwaba esicane)以及伊思得娃芭.埃思庫盧(isidwaba eskulu)。她們都穿著伊思得娃芭裙︰貼身多層黑裙,由羊毛線疊成三排厚布作成。短的叫埃思坎妮,長的是埃思庫盧。她們也戴著串珠項鍊並且戴上髮網。三、烏布拉魯(Ubuhlalu)︰已婚婦女。她們穿著以亮紅色棉製成的圍巾稱做依思可娃佛(isicwavo),圍在打摺的厚黑皮裙上。此外,還披著飾有刺繡與穗子的斗篷。她們也帶著牛皮盾牌以及黑傘,但從未打開。四、伊斯寇區(Iscotch)︰年紀較輕的男子。其舞蹈充滿活力,但較吃力。他們的服裝與其他團體都不同,因為比較缺乏傳統色彩而偏向西方影響。上身穿著白色長袖罩衫,繫綠帶,配上打摺的棉質蘇格蘭裙。頭上戴著白帽,腳上穿黑色軍靴及黑白相間短襪。五、恩舟柏(Njobo)︰較年長的男性。通常包括教會裡的長者在內,這個團體的舞蹈速度較慢。他們的服裝與傳統祖魯服色相近,包括以動物毛線製成的圍裙,繫在腰帶上。頭飾則依部落而相異。舞蹈時,舞者分成許多二百至三百人的單位,每一單位都有自己的樂手,唱著不同的聖歌。結果便可看到不同團體並列地同時唱歌跳舞。唱歌的只有舞者本身。任何歌唱或舞蹈的展現或即興表演是被禁止的。該舞蹈明白彰顯是由團體進行也為了團體而進行的共同禮拜,不是為了娛樂觀眾而表演。舞者在每週教堂集會時學習舞蹈。雖然大家的目標都希望能精確無誤,但是沒有人會因犯錯而受批評。該舞蹈的伴奏樂器是鼓、特別設計過的喇叭╱小號,以及其他敲擊樂器。
參照:
Peter Larlham《Festivals of the Nazareth Baptist Church》 The Drama Review.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沈貝,以賽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