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老子道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老子道觀是見於〔老子〕或〔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觀點。據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中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後世常見的〔老子〕,以論道的為上篇,論德的為下篇,但從馬王堆古墓發掘出來的〔帛書老子〕,則以論德的為上篇,論道的為下篇。實則上下篇中,都有論道的文字。又後世因版本不同,分章的數目也不一,此處以世界書局依〔四部刊要〕的章數舉述。
  老子在上篇開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從字面看,是說道不能用語言說明,勉強說來,也不是本原之道(常道)。言外之意,似乎道要在無言之中,去領會其玄妙,才知「道」乃「天地之始」和「萬物之母」,即是最初始的本原,下文中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而在玄妙的道中,也可了解一些道的體性,從道生萬物說,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一種無私無欲和無意的狀態,於是道之生物,乃是「玄德」。(第九章)
  道固然是玄之又玄的,卻自是「常」而「明」的。「常」是永恆不變;「明」是沒有覆蔽昏暗之象,從道體而言,是恍忽中有象有物,窈冥中有精,第十八章說:「道之為物,唯怳(恍)唯忽,忽兮怳,其中有象,怳兮忽,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忽窈冥看似虛無的狀態,卻非真正的空無,其中蘊含著象、物、精,以至信,所以才能成就玄德。對道的描述,〔老子〕二十一章有一段文字可見,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段文字指出道體、狀態和作用,尤其在作用方面,道之可以稱為「大」,因為其運行。運行由近而漸移漸遠,以至不可見(逝);再繼而行到「無限遠」(遠);然而到了這個境地,卻不再前進,即在無限中無法再定其前進,所以才「反」。反可以說是迴轉,只有在周流不息中,才能確定無限。因此才能說一切皆在道的包容之中。也因此道包羅萬象,天地人盡在其中,同章下文又說:「故天大、地大、道大、王(或以為應做「人」字)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處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這段文字中的「王」字作「人」字看,似乎較有意義。文中將天地道四者並列,卻有依循(法)的次第,即是道最高,其下依次為天、地、人,是現象界的定位;是各有依循的象徵或法則。然而道雖是生物的根本,卻也有所依循,即是「自然」。
  自然是原來的本貌,不加任何「有意的作為」,是老子最崇尚的。說「道法自然」,實際上也有「道本自然」的意思,從「有物混成」可以了解。在三十二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即刻畫出自然無意生物而萬物並生的道理,下文接著說:「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即是以「人為」和「自然」對照,說明人若不去多事做為,自然自能化育萬物。反對人為,正是老子崇尚自然的一貫主張,在第三十三章又說:「上德無為而無不為」,申明「無為」才是「無不為」的最高境界,可以對照領會。統括起看,道之自然玄德,見於第四十四章,文字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成)之、毒(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老子道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