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權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ㄤˇㄨㄛˋ˙ㄉㄜㄌㄧˋㄌㄧㄤˋㄏㄨㄛˋㄕˋㄌㄧˋㄖㄨˊ:「ㄑㄩㄢˊㄌㄧˋ」、「ㄓㄨˇㄑㄩㄢˊ」、「ㄑㄩㄢˊㄨㄟ」、「ㄑㄩㄢˊㄕˋ」、「ㄉㄚˋㄑㄩㄢˊㄗㄞˋㄨㄛˋ」。
  2. ㄧㄥㄒㄧㄤˇㄧㄡˇ˙ㄉㄜㄌㄧˋㄧˋㄖㄨˊ:「ㄑㄩㄢˊㄌㄧˋ」、「ㄅㄢˇㄑㄩㄢˊ」、「ㄑㄩㄢˊㄧˋ」、「ㄊㄡˊㄆㄧㄠˋㄑㄩㄢˊ」、「ㄙㄨㄛˇㄧㄡˇㄑㄩㄢˊ」。
  3. ㄙㄨㄟˊㄐㄧㄦˊㄅㄧㄢˋㄖㄨˊ:「ㄑㄩㄢˊㄅㄧㄢˋ」、「ㄑㄩㄢˊㄧˊㄐㄧˋ」。
  4. ㄏㄥˊㄌㄧㄤˊㄖㄨˊ:「ㄑㄩㄢˊㄏㄥˊ」、「ㄌㄧㄤˇㄏㄞˋㄒㄧㄤㄑㄩㄢˊㄑㄩˇㄑㄧˊㄑㄧㄥ。」
  5. ㄓㄢˋㄕˊㄍㄨㄑㄧㄝˇㄖㄨˊ:「ㄑㄩㄢˊㄔㄨㄥ」、「ㄑㄩㄢˊㄑㄧㄝˇ」。
  6. ㄇㄡˊㄌㄩㄝˋㄖㄨˊ:「ㄋㄨㄥˋㄑㄩㄢˊ」、「ㄑㄩㄢˊㄕㄨˋ」、「ㄑㄩㄢˊㄇ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解釋:
  1. 勢力、威勢。
    【例】君權、權威、大權旁落
  2. 因人為因素所產生的力量與利益。
    【例】版權、投票權、所有權
  3. 衡量。
    【例】權衡、權度
  4. 暫且。
    【例】權充、權當
  5.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uán
解釋:
[名]
1.古代稱測量重量的砝碼或秤錘。以鐵或銅製成。《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2.變通的理念。如:「通權達變」。《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儒林外史》第四回:「禮有經,亦有權,想沒有甚麼行不得處。」
3.勢力。如:「權力」、「大權在握」。《文選.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4.因自然或人為環境(如法律規定)所產生的力量與利益。如:「人權」、「政權」、「投票權」、「土地所有權」。
5.姓。如唐代有權德輿。
[動]
衡量。《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副]
暫且。如:「權充」。南朝梁.沈約〈晉書選舉志九品論〉:「漢末喪亂,魏武時始創,軍中倉卒,權立九品。」《水滸傳》第八六回:「盧俊義道:『軍士廝殺了一日,神思困倦,且就這里權歇一宵,暫停戰馬,明日卻尋歸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eight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一因子(因數)。在平差計算時以之乘一量(如觀測值),以降低或增強該量對最終結果影響。在測量學上,權有下列二種方式:(一)以一量之方差(變方)倒數,做為該量的權。通常測量平差法中,以此方式釐定權、若諸觀測值間有相關性存在,則以權矩陣做為諸觀測量之權。(二)將前述(一)之權以任意適當數值乘之而得之數為權,此時權乃表諸觀測值間之相對可靠度(或價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uân
又音: kuâ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權力、權限。
  2. [[副] ] 總計。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木名。《說文解字.木部》:「權,黃華木。」

2. 古代稱測量重量之砝碼或秤錘。以鐵或銅製成。《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莊子.胠篋》:「為之權衡以稱之。」

3. 變通之理念。如:「通權達變」。《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儒林外史》第四回:「禮有經,亦有權,想沒有甚麼行不得處。」

4. 衡量。《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為輪》:「量其藪以黍,以視其同也,權之以視其輕重之侔也。」《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5. 平均、平衡。《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為弓》:「九和之弓,角與幹權。」《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韓安國》:「以支胡之常事,其勢不相權也。」

6. 謀略。《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權,後勁。」《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7. 威勢。《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8. 勢力。如:「權力」、「大權在握」。《莊子.天運》:「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漢.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9. 秉持。漢.王符《潛夫論.勸將》:「權十萬之眾,將勇傑之士。」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是以經始權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

10. 因自然或人為環境(如法律規定)產生之力量與利益。如:「人權」、「政權」、「投票權」、「土地所有權」。

11. 暫且。如:「權充」。《宋書.卷九四.恩倖列傳》:「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水滸傳》第八六回:「盧俊義道:『軍士廝殺了一日,神思睏倦,且就這裡權歇一宵,暫停戰馬,明日卻尋歸路。』」

12. 星名。北斗七星之一。《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一曰越門,一曰權星。」

13. 通「顴」,面頰。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北史.卷六.齊本紀.高祖神武帝》:「目有精光,長頭高權。」

14. 姓。如唐代有權德輿。

注音: ㄑㄩ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權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徛算權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