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性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lǐ xì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 xìng
解釋:
  1. 心理學上指一種個人風格類型。此種類型的特質為以邏輯推理方式來觀察事情。不易顯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際關係是否和諧。相對於感性而言。
  2. 理智冷靜。
    【例】遇到事情要理性、沉著些,千萬不可感情用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感性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 xìng
解釋:
1.心理學上指一種個人風格類型。此種類型的特質為以邏輯推理方式來觀察事情。不易顯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際關係是否和諧。相對於感性而言。如:「理性的人雖似無情,但在法理的維護上立場比較穩。」
2.思考、判斷、推理等的能力。相對於感性而言。
3.理智、冷靜。如:「遇到大事千萬要理性思考,沉著應對,切莫感情用事,壞了大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tionality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理性一辭是由理性的(rational)以及理性(reason)蛻變而來,意指理性的性質與特徵。在西方傳統中,「理性」有其悠久的歷史演變。早在希臘哲學家赫里克利圖斯(Heraclitus, 544~484 B.C.)的斷簡之中,即有「毋聽我言,但聽『道』(logos)言」之句。這裡「道」既是言說(word)之意,也是理性之意。指宇宙世界的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該秩序在天展現為宇宙秩序(cosmic order)在人則展現為心靈秩序(mental order),即是理性。其後古典哲學均沿著這個路徑發展理性之觀念,希臘三哲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柏拉圖(Plato, 427~347 B.C)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均以理性為靈魂最崇高神聖的部分。有德者能以理性駕御非理性的情緒、意欲;自我控制、大公無私(impartiality),選擇善為人生目的。同時理性也具有認知普遍必然真理,以及從事邏輯推理的能力。理性的認知與非理性的信念之間的差別即在:前者透過正確的邏輯方法求得知識、並提出證明(proofs);後者則任憑個人主觀的堅持。古典理性的特色即在以理性為人性的本質(nature, essence),其理性即為自然理性(natural reason)。殆及中世紀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以理性為神聖恩賜,此時理性更具宗教色彩,其時理性為神聖理性(Divine Reason)。
  中世紀的理性觀尤見於當時人對教會以及亞里斯多德權威的尊崇,及至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主張以個人理性取代權威理性,重新自「我思」(ego cogito)出發,建立知識殿堂,過去的理性觀才受到嚴重的打擊而動搖。笛卡爾所謂的理性是以取得科學知識的論理過程為典範,數學與幾何知識、邏輯演譯知識,以及科學分析、綜合的方法,均是理性思維的成就。笛卡爾雖是近代理性主義的奠基者,但是他所謂的理性全然不同於古典的理性(自然理性與神聖理性),可名之為科學理性(Scientific Reason)。至十八世紀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時,自然理性的思潮再起,以理性為中庸和平的人格品質,在接受任何信念與知識之前,皆力求思想清晰明確,並以試探的態度,將信念與知識訴諸經驗與邏輯的檢證。不過經過科學的洗禮,古典的自然理性觀也就一去不返。
  影響當代思潮最為廣泛的「理性」為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提出的官僚理性(Bureaucratic Reason)或制度理性(Institutional Reason)。韋伯認為理性是指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的活動形式,其特徵為以理性決定作為社會行為的規準、以工具性的行動作為社會勞動生產的規準(包括都市化的日常生活、大眾運輸、傳播與溝通的科技化在內):基本上即以目的與理性的行動(Purposive-Rational Action)進行計畫、組織、選擇達成目的的工具與手段。韋伯進而認為現代社會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即在使科學與科技的發展制度化,使傳統社會完全轉型成為科技社會。這裡韋伯所謂的理性義可名之為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或科技理性(Technological Reason),理性的功能著重在社會的實踐與生活的改變,而不止如科學理性般純為求知、求真。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對韋伯的理性則提出嚴厲的批判,認為韋伯所謂的科技理性或官僚理性,不過是種政治宰制(political domination)。因為這種理性只在選擇正確的策略、運用適當的科技、建立有效率的體制,卻不曾考慮這些作法背後的動機與利害。於是提出批判理性(Critical Reason)及解放理性(Emancipatory Reason)的理性概念。理性的作用在批判科學技術以控制為目的、資本社會制度以宰制為目的的本來面目。
  由上述可見西方的理性義由古典自然理性、神聖理性,以至近代科學理性,當代工具理性與批判理性的變遷發展,其義可謂每下愈況,愈來愈遠離以理性為人性的本質、崇高善良的概念,反而墮入爭權奪利的理性觀中,將無以自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理性
相反詞 感性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