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鎮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ㄥˊㄓㄥˋㄑㄩㄩˋㄓˋㄩˊㄒㄧㄢˋㄒㄧㄚˋㄖㄨˊ:「ㄒㄧㄤㄓㄣˋ」、「ㄓㄣˋㄍㄨㄥㄙㄨㄛˇ」。
  2. ㄧㄚㄓˋㄧㄚㄈㄨˊㄖㄨˊ:「ㄓㄣˋㄧㄚ」、「ㄓㄣˋㄒㄧㄝˊ」。
  3. ㄉㄧㄥˋㄖㄨˊ:「ㄓㄣˋㄉㄧㄥˋ」、「ㄓㄣˋㄊㄨㄥˋ」、「ㄓㄣˋㄐㄧㄥˋ」。
  4. ㄩㄥˋㄌㄞˊㄧㄚㄉㄨㄥ西˙ㄒㄧ˙ㄉㄜㄑㄧˋㄐㄩˋㄖㄨˊ:「ㄓˇㄓㄣˋ」、「ㄨㄣˊㄓㄣˋ」。
  5. ㄩㄥˋㄅㄧㄥ使ㄕˇㄧㄣˇㄌㄧㄠˋㄏㄨㄛˋㄕㄨㄟˇㄍㄨㄛˇㄅㄧㄥㄌㄧㄤˊㄖㄨˊ:「ㄅㄧㄥㄓㄣˋㄙㄨㄢㄇㄟˊㄊㄤ」。
  6. ㄓㄥˇㄑㄩㄢˊㄖㄨˊ:「ㄓㄣˋㄖ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鎮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èn
解釋:
  1. 今地方政府的行政區域名稱。在縣之下,與鄉平行。
    【例】蘇澳鎮、斗南鎮
  2. 較大的市集稱為「鎮」。
    【例】城鎮、村鎮
  3. 用來鎮壓東西的器具。
    【例】書鎮、文鎮
  4. 壓制、壓服。
    【例】鎮壓、鎮邪、鎮暴
  5. 安定。
    【例】鎮靜、鎮邊、鎮國
  6. 用冰使飲料或水果冰涼。
    【例】冰鎮的酸梅湯喝起來清涼解渴。
  7. 整、全。
    【例】鎮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èn
解釋:
[名]
1.用來鎮壓東西的器具。如:「書鎮」、「文鎮」。《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2.安定國家的力量、根本。《國語.晉語五》:「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鎮也。」
3.今地方政府的行政區域名稱。在縣之下,與鄉平行。如:「斗南鎮」、「卓蘭鎮」。
4.較大的市集稱為「鎮」。如:「城鎮」、「村鎮」。
[動]
1.壓制、壓服。如:「鎮邪」。漢.王符《潛夫論.愛日》:「治訟若此為務,助豪猾而鎮貧弱也。」
2.安定。《國語.晉語七》:「柔惠小物,而鎮定大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鎮國家,撫百姓。」
3.用冰使飲料或水果冰涼。如:「冰鎮西瓜」、「冰鎮酸梅湯」。
[形]
整、全。《紅樓夢》第三四回:「拋球滾玉只偷潛,鎮日無心鎮日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ì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行政單位,大約等同於鄉。
  2. [[動] ] 壓制、防禦。
  3. [[動] ] 占。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以物重壓。《說文解字.金部》:「鎮,博壓也。」漢.東方朔《神異經.東荒經》:「其木方一寸,可載百許斤,縱石鎮之不能沒。」《太平廣記.卷四六八.王素》:「收其所著衣視之,皆有鱗甲之狀,素見之大駭,命以巨石鎮之。」

2. 用以壓平或固定物件之重物。如:「鎮尺」、「文鎮」。《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南史.卷二五.列傳.垣護之》:「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杖。」

3. 安定國家之器物或力量。《國語.晉語五》:「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鎮也。」《東周列國志》第七○回:「靈王自謂天下可唾手而得,日夜宴息於章華之臺,欲遣使至周,求其九鼎,以為楚國之鎮。」

4. 壓制、壓服。如:「鎮邪」、「鎮壓」、「鎮暴」。漢王符《潛夫論.愛日》:「治訟若此為務,助豪猾而鎮貧弱也。」《水滸傳》第三三回:「原來那個都監,姓黃名信,為他本身武藝高強,威鎮青州,因此稱他為鎮三山。」

5. 駐守。如:「鎮守」。《廣韻.平聲.真韻》:「鎮,戍也。」《周書.卷一七.列傳.若干惠》:「朝議欲收輯河南,令惠以本官鎮魯陽,以為聲援。」《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朕欲使郭威鎮守鄴都,使諸將一聽郭威號召,其備禦契丹事務,專委郭威便宜處置。」

6. 古代於邊陲要塞設鎮,派兵駐守以防外族入侵。如:「方鎮」、「藩鎮」。《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舊制,緣邊皆置鎮都大將,統兵備禦,與刺史同。城隍、倉庫皆鎮將主之,但不治。」《新唐書.卷五○.兵志》:「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

7. 較大之市集。如:「城鎮」、「村鎮」。《新唐書.卷一五七.列傳.陸贄傳》:「平居殫資儲以奉浮冗,臨難棄城鎮以搖疆場。」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七.庫務職局部.鎮》:「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

8. 今地方政府之行政區域名稱。置於縣之下,與鄉及縣轄市平行。如:「斗南鎮」、「卓蘭鎮」。

9. 安定、安撫。如:「鎮定」。《玉篇.金部》:「鎮,安也。」《國語.晉語七》:「柔惠小物,而鎮定大事。」《明史.卷三三一.西域列傳三.烏斯藏大寶法王》:「藉以化導愚頑,鎮撫荒服。」

10. 定靜、平靜。晉.桓溫〈薦譙元彥表〉:「鎮靜頹風,軌訓囂俗。」唐.王勃〈秋日宴洛陽序〉:「三塗鎮而九派分,白露下而清風肅。」

11. 置冰於食物旁以達防腐、冷卻之效。如:「冰鎮西瓜」、「冰鎮酸梅湯」。

12. 時常、總是。唐.褚亮〈詠花燭〉詩:「莫言春稍晚,自有鎮開花。」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二四.詁箋九》:「鎮有常之義,約略用之代常字。」元.杜仁傑〈長門怨〉詩:「天上神仙也別離,人間那得鎮相隨。」

13. 整、全。北魏.孝文帝〈戒南安王楨〉:「故因講武,遠徵赴闕,……但長安鎮年饑民儉,理須綏撫,不容久留。翁今還州,其勤隱恤,無令境內有飢餒之民。」《紅樓夢》第三四回:「拋球滾玉只偷潛,鎮日無心鎮日閒。」

14. 姓。明朝有鎮海,常山人。

注音: ㄓ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