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殺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ㄨ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shā[二]shà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ˇㄑㄧˋㄒㄧㄝˋ使ㄕˇㄖㄣˊㄓˋㄕㄤㄏㄨㄛˋㄙˇㄨㄤˊㄖㄨˊ:「ㄕㄚㄖㄣˊ」、「ㄕㄚㄕㄤ」、「ㄕㄚㄕㄥ」、「ㄕㄚㄕㄣㄔㄥˊㄖㄣˊ」、「ㄕㄚㄖㄣˊㄅㄨˋㄓㄚˇㄧㄢˇ」。
  2. ㄓㄢˋㄉㄡˋㄖㄨˊ:「ㄕㄚㄔㄨㄔㄨㄥˊㄨㄟˊ」、「ㄕㄚㄐㄧㄣˋㄔㄥˊㄌㄧˇ」。
  3. ㄅㄞˋㄏㄨㄞˋㄖㄨˊ:「ㄕㄚㄈㄥㄐㄧㄥˇ」。
  4. ㄒㄩㄝˋㄐㄧㄢˇㄧㄚㄉㄧㄖㄨˊ:「ㄕㄚㄐㄧㄚˋ」。
注音:
解釋:

ㄐㄧˊㄉㄨˋㄉㄠˋ˙ㄌㄜㄐㄧˊㄉㄧㄢˇㄖㄨˊ:「ㄕㄚˋ」。ㄖㄨˊ:「ㄑㄧˋㄕㄚˋㄖㄣˊ」、「ㄒㄧㄠˋㄕㄚˋㄖ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
解釋:
  1. 使人或動物等失去生命。
    【例】殺人、殺雞、殺蟲
  2. 戰鬥。
    【例】殺出重圍
  3. 敗壞。
    【例】殺風景
  4. 削減。
    【例】殺價
  5. 極甚,到了極點。
    【例】氣殺、愁殺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i
解釋:
  1. 等差。
    【例】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禮記.文王世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
解釋:
[動]
1.以刀或武器使人或禽獸等失去生命。如:「殺人放火」、「殺豬宰羊」。
2.戰鬥。如:「殺出重圍」。《三國演義》第五回:「殺至天明,雄方引兵上關。」
3.敗壞。如:「殺風景」。
4.減省。如:「殺價」。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i
解釋:
[名]
等差。《禮記.文王世子》:「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漢.鄭玄.注:「殺,差也。」
[動]
1.減、削。《周禮.地官.廩人》:「若食不能人二釜,則令邦移民就穀,詔王殺邦用。」漢.鄭玄.注:「殺,猶減也。」
2.衰微。《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漢.高誘.注:「殺,衰也。」
[形]
細小。《呂氏春秋.士容論.審時》:「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葉稿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
解釋:
[副]
甚、極。同「煞」。如:「愁殺人」。元.張養浩〈詠江南.一江煙水照晴嵐〉曲:「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使喪失生命。
  2. [[形] ] 比喻狠、兇、極度。
  3. [[形] ] 捨得。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ㄚ

1.使人或禽獸等失去生命。如:「殺人放火」、「殺豬宰羊」。《說文解字.殺部》:「殺,戮也。」《書經.康誥》:「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左傳.襄公五年》:「己則無信,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後漢書.卷七二.列傳.董卓》:「遂等稍爭權利,更相殺害,其諸部曲並各分乖。」

2.死,致死。《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舊唐書.卷九六.列傳.姚崇》:「今蝗蟲極盛,驅除可得,若其縱食,所在皆空。山東百姓,豈宜餓殺!」

3.死刑。《周禮.秋官.司刑》:「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宮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漢.鄭玄.注:「殺,死刑也。」

4.戰鬥。如:「殺出重圍」。《三國演義》第五回:「殺至天明,雄方引兵上關。」《西遊記》第二八回:「兩個都顯神通,縱雲頭,跳在空中廝殺。」

5.傷害。《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隕霜不殺草。」唐.盧仝〈與馬異結交〉詩:「不知藥中有毒藥,藥殺元氣天不覺。」

6.敗壞。宋.蘇軾〈次韻林子中春日新隄書事見寄〉詩:「為報年來殺風景,連江夢雨不知春。」明.凌濛初《紅拂記》第一齣:「有一等冷鼻凹的學士殺風景,他管誰唱將來幾拍。」

7.終止,收束。宋.歐陽修〈水穀夜行寄子美聖俞〉詩:「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

8.減省。如:「殺價」。《醒世恆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長安》:「說聲未畢,韋氏已到,按在地上,先打三百殺威棒,打得個皮開肉綻,鮮血迸流。」

㈡ㄕㄞˋ

1.等差。《禮記.文王世子》:「其族食世降一等,親親之殺也。」漢.鄭玄.注:「殺,差也。」《漢書.卷七三.韋賢傳》:「親盡而迭毀,親疏之殺,示有終也。」

2.減、削。《周禮.地官.廩人》:「若食不能人二鬴,則令邦移民就穀,詔王殺邦用。」漢.鄭玄.注:「殺,猶減也。」漢.揚雄〈長楊賦〉:「士有不談王道者,則樵人笑之,意者以為事罔隆而不殺,物靡盛而不虧。」

3.衰微。《儀禮.士冠禮》:「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漢.鄭玄.注:「殺,猶衰也。」《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漢.高誘.注:「殺,衰也。」

4.細小。《呂氏春秋.士容論.審時》:「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葉稿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

5.穀不熟。《禮記.禮器》:「是故年雖大殺,眾不匡懼。」漢.鄭玄.注:「殺,謂穀不熟也。」

㈢ㄕㄚˋ

甚、極。同「煞」。如:「愁殺人」。唐.杜甫〈月〉詩三首之一:「若無青嶂月,愁殺白頭人。」元.張養浩〈詠江南.一江煙水照晴嵐〉曲:「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注音: ㈠ㄕㄚ ㈡ㄕㄞˋ ㈢ㄕ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殺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