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 - 教育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用繩子、皮帶等綑綁或套牢後,再用力拉緊。如:「勒死」、「勒緊褲帶」。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勒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è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ē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è |
解釋:
[名] 1.有嚼口的馬絡頭。《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鞍勒一具,馬十五匹。」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2.書法中橫畫的筆法。宋.陳思《書苑菁華.卷二.書法下.永字八法》:「橫為勒。」 3.姓。如漢代有勒尊。 [動] 1.駕御。如:「勒馬長城」。 2.約束、限制。《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而盤江自橋頭南下,為越州後橫亙山所勒,轉而東流。」 3.統率、率領。《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親勒六軍,大陳戎馬。」《三國演義》第二回:「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 4.強制、強迫。《隋書.卷二四.食貨志》:「開皇三年,……,又於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穀。」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只為那舉債文書,我畫的有親筆跡,因此上被強勒為妻室。」 5.刻、寫。如:「勒石」、「勒碑」。宋.陸游〈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九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真個在時,你勒軍令狀來。」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ēi |
解釋:
[動] 1.以繩索繫緊而用力拉扯。如:「勒緊」、「勒死」。 2.使向上緊附。《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自己把兩個袖子只管往上勒。」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li̍k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