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先驗、後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 Priori, A Posteriori
作者: 林永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驗係為一拉丁詞,其涵義為「對先出現而言」(from what comes before)。與此相對的為後驗,意為「對後出現而言」(from what comes after)。例如從本質上說,若沒有甲先存在的條件,便沒有乙的存在,於是可說甲先於乙。在認知上,若不先知道甲,便不可能知道乙,甲為先,乙為後,因而生出從屬關係。這兩個詞由後期的經院主義哲學家為解釋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之先驗分析(the prior analytics)與後驗分析(the posterior analytics)的知識學說而來。亞里斯多德認為先驗是指自然的先存秩序,是我們所發現的最基本基礎,或者可說是首先知道的。亞氏認為有很多真理在我們未發現或無法解釋其理由前即已存在,例如火會發光,太陽提供熱能,水往低處流等等。在我們未發現這些原因前,我們是憑經驗認知而非憑科學方法。亞氏認為後天的知識是我們從效果或功能去探究其原因的知識。雖然從邏輯上說,導因(cause)應該是先效果或功能而存在的。但是從我們經驗認知的過程來看,我們常常是先認識果再去追求因,因此常人便將「果」認為是先經驗的知識,「因」是後經驗的知識。
  有些哲學家為了導正這個觀念,在知識論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十七世紀歐洲大陸理性派的哲學家們,如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斯賓諾沙(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im Leibniz,1646~1716)等認為先驗的知識即是普遍性的知識,必須完全獨立於經驗之外。後驗的知識是經驗的,依靠感官經驗而得,想藉此建立絕對的知識系統做為知識判斷的基礎。笛卡爾分觀念(idea)為天賦的與外在的兩種。認為外在的觀念是從感官經驗而得,是後天的或稱後驗的。天賦的觀念(innate idea)是與生俱來的,是理性的,不由感官經驗所得,是最確實的,是先驗的觀念。斯賓諾沙提出自因論,認為宇宙中必有一絕對無限永存於時空的東西,無始無終,不受時空限制,是無限、唯一、自存、自由、自足的永恆實體,即為神。宇宙萬物皆由此實體所生。人在神之無限屬性下,只有認識思考與延伸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具體的表現,顯示出某種狀態,狀態就是有限的具體事物。思考的狀態為精神,延伸的狀態為物質。精神與物質乃同一物的兩面,此觀念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物平行論(parallelism),在認識論為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斯氏分認識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感覺,最低最不完全,是最不清楚的認識。第二階段為理性,由思考認識各事物的必然關係。第三階段為直觀;藉對神的智性愛,探究神與其永久的必然性及神之實體性。前兩階段屬後天的觀念。第三階段為完美永恆的先天觀念。萊布尼茲將其單子論(Monadism)用在認識論上,也主張天賦觀念。萊氏認為單子為單一,無生滅,非物質,但具有自發開展自己的潛能,能依其連續律由一階段開展至另一階段。所以一切觀念,一開始即在人心中,只是初期不覺察而已,隨著成長而開展以臻於完美。萊氏又認為宇宙間有理性的真理與事實的真理兩種。理性的真理為永遠的真理,含蓋一切可能的事物,以同一律與矛盾律為推理的基礎,為先驗的知識。事實的真理為偶然的真理,以充足理由的原理為推理的基礎,由經驗的事實為出發,為後驗的知識。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其所著〔純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書裡說:我們所有的知識,可從經驗而起,是可以同意的。假使認為一切知識完全出自於經驗,則無法同意。康德為了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知識論,認為法則性與事實性之間,不能用時間的先後來看,兩者間應從認知的方法上來探究。他認為以先天性為基礎架構的方法,是一種批判的方法,稱為先驗的方法(Transcendental Method)。這種方法的特色在於探討知識中的要素屬於感覺與理性的成份作區分,也對人類理性的功能及其限制進行分析與批判。據其分析,自然科學中有些命題看起來似乎完全來自經驗,其實是一種先驗的綜合命題,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我們所要探討的並不是這些先驗的綜合命題是否可能,而是探討其「如何」的可能。這種探討的先決條件須對人類理性功能及其限制作適當的定位。
  歐洲經驗論者,如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否定天賦觀念,從心理的功能建立他的知識論,假設人心如白紙,一切知識由經驗而來,是贊同後天或後驗的知識。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認為所有自然科學的認知,必須包括經驗的要素,強調除了印象所產生的經驗外,便無其他觀念的存在,極力反對理性論的知識論,主張後天或後驗的知識。
  從邏輯方法的認識上,通常指由原型的、先驗的、先起的、超驗的或演繹的所得的知識為先驗的知識;由經驗而起的、或得來的知識稱為後起的、後驗的、或歸納的知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先驗、後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