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京師大學堂 - 教育百科
ˋ
ˊ
ˊ
  • 漢語拼音 jīng shī dà xué tá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g shī dà xué táng
解釋:
中國第一所大學。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創辦,兼具教學及掌理全國教育行政的雙重功能。民國初年改制為北京大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京師大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京師大學堂創辦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但其淵源及設立經過,既涉及康有為的變法,又牽動著清廷改革的企圖與其後全國學制的確立,可說是晚清教育與政治發展上的一大事件。
  京師大學堂的設立,其遠因可溯源於康有為、文廷式等人於光緒二十一年所議設的強學會。由於強學會提倡新學,不為北京保守官場所容,同年被查禁,但隨後經御史胡孚宸奏准解禁,改為官書局,專司選課書報,並指授西學;由時任工部尚書的孫家鼐督辦。次年,刑部侍郎李端棻於〔推廣學校以勵人才〕一摺中體察設立官書局本意,奏請立大學堂於京師,總理衙門覆議即請管理書局臣孫家鼐籌辦。但孫氏迅速奏覆的條款卻一直未見推行;直至光緒二十四年,德宗下〔定國是詔〕後方草定章程,派孫家鼐為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丁韙良(W.A.P. Martin)為西學總教習。正當一切事務迅速開辦之際,戊戌政變爆發,大學堂雖未被中止,但草草開學,一直未上軌道,未及二年逢庚子拳亂,校舍殘燬而停辦,直至光緒二十八年底始復校。
  京師大學堂之復校,由於清廷受〔辛丑和約〕的刺激,痛定思痛,而有了存心辦好的契機。先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底,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重新辦理大學堂,同時將同文館併入。次年一月,張氏籌畫奏陳因各省、府、州、縣學尚未循設,所以並無可入大學堂肄業的學生,變通辦法先設預備科,分政、藝二門,另為求速效,又設速成科,分仕學、師範二館;而原官書局改設譯書局,並附設藏書樓。此外,原宗室、覺羅、八旗等官學,廢弛已久,遂合併改為中、小學堂,均歸入大學堂辦理。於是,張百熙在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奏呈大學堂章程,此即〔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九月先開辦速成科,仕學館生五十七名、師範館生七十九名,十一月十八日正式開學。但張氏之實心任事為滿人及守舊者所忌,而且清廷也想防止漢人權位過重,所以在次年初加派榮慶為管學大臣。〔欽定學堂章程〕未及實行即廢止,同年又指派素來究心學務且成效卓著的張之洞會同釐定大學堂章程,十一月奏進,此即〔奏定大學堂章程〕。張之洞隨又奏請專設總理學務大臣,統轄全國學務,另設總監督,專管大學堂事務,受學務大臣節制。上諭遂派大學士孫家鼐為首任學務大臣,大理寺少卿張亨嘉為總監督。
  光緒三十年(1904),京師大學堂奉准開辦預備科,並增設師範新班,其後又成立優級師範科;至此京師大學堂規模包括大學預科、師範新舊兩班,以及譯學館、進士館、醫學實業館等。次年因科舉廢止,各省學堂次第興辦,且學部成立,培育人才更見規制。光緒三十四年開辦分科大學,原附設的優級師範科遂於此時改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此即後來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的前身);宣統元年(1909)又將預科改為京師高等學堂,速成師範館也停辦。同年學部奏議先開辦經、法、文、格致、農、工、商等七分科,經核准順利於宣統二年一月招生開學。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後又冠以「國立」二字。
  課程方面,京師大學堂向以「中體西用」為基礎,中、西並重,政、藝兼學,不以西文為西學課程之全部,相較同治時代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之爭,有很大進步。光緒二十六年(1900)拳亂前,正式開辦課程有經、史、政治、輿地、算學、格致、化學及英、法、日、德、俄等各國語文。光緒二十八年張百熙奏設預備科課程,不分政、藝科皆以倫理學為首,以下才是配合各大學專門分科的預備課程。當時大學堂規劃有七個分科,到〔奏定學堂章程〕時,張之洞等為防經學衰微,即將之獨立為一科,故分科增為八科;理學則列為經學之一門。宣統二年(1910)分科大學正式成立,其共同必修課程為四書及〔大學衍義〕,凡此均可見「中體西用」基本精神的貫徹。到民國後,又將經科併於文科內,改為一門。
  「中體西用」的思想,反映於清末所訂頒的教育宗旨上;孫家鼐原奏和德宗的〔定國是詔〕都明白地宣示「中體西用」的立學宗旨。到張之洞所具奏的立學宗旨,更加揭櫫無論任何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這種德行優於智識的趨向,以後更加細密地成為光緒三十二(1906)年學部所奏定的教育宗旨,其中「忠君、尊孔」已實為「中體」精神的高度表現。此外管理大臣及教習也須「明體達用」、「學賅中外」,而學生甄選也「以中學西學一律賅通為上等,中學通而略通西學者次之」,凡此都可見「中體西用」的精神。
  京師大學堂的創設固有開創風氣、奠立學制之功,但許多辦法仍然未脫傳統的約束,尤其「中體西用」思想,以及學生出身獎勵最為明顯。在當時既要培養佐理新政人才,但又要維持祖宗禮法,所以經由「中體西用」的教育而賜予出身,預科畢業者為舉人,大學堂分科畢業者為進士,通儒院畢業者比照翰林,且以實官獎勵,使得京師大學堂成為兼具學堂與科舉兩種特質的新體制,並使「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不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京師大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