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分析書目學/分析性書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alytical bibliography
作者: 藍文欽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Analytical bibliography一詞,既可指研究圖書製作過程及其對圖書實體特徵所造成影響的分析書目學,亦可表示記錄這項研究成果的分析性書目。二者之區隔,端視應用時的實際指稱狀況而定。分析書目學視圖書為實體物件,以圖書的實體及形式特徵作為考察分析的對象,希望藉此瞭解其生產製作過程(包括:材料、技術、及相關活動),並探討這項過程對圖書文本的特性和狀態的影響。換言之,分析書目學是利用圖書本身為線索,試圖考訂一書從手稿、排字、刷印、編輯、校對、裝訂、至發行等過程之細節,以瞭解一書為何成為我們所見的樣貌。由於是將圖書視為物件進行考察鑑定,故以「分析」為名。分析書目學有時亦稱為評論書目學(critical bibliography),但二者的重點有別,前者著重資料細節的具體事證,後者重在解釋及說明。亦即,評論書目學是利用分析書目學考訂一書之製作過程並確認其實體型態上的各項事實後,再針對各項問題與現象提出解釋或推測。從先後關係看,分析書目學是評論書目學的基礎,但在實務運用上,二者很難強分先後,故二者亦常作為同義詞使用。另外,也有學者採用實體書目學(physical bibliography)或物質書目學(material bibliography)當作分析書目學的異稱,因為圖書在分析書目學的研究裡就是實體物件。不過,亦有主張將分析書目學作為各種形式的實體書目學的概括性用語(umbrella term)。作為一門學科,分析書目學是二十世紀初期,因探討研究莎士比亞作品(尤其是第一對開本《The First Folio》)的文本問題而逐漸確立。Alfred W. Pollard、Ronald B. McKerrow、及Walter W. Greg三人,是建立分析書目學研究的關鍵人物。分析書目學的基本認知,就是即使是同一版本的印本書,其實體特徵也未必完全相同。為了清楚認識每一部書的形式上的事實,所以需要用分析的方式仔細考察。由於一本圖書,由作者手稿經過排字、編輯、刷印到裝訂出版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變化,造成文本的變異。要真正了解這些細微的差異,就必須將圖書一本一本逐頁比對,從頁面比對與文字校勘中找出差別,並依據線索推敲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以瞭解文本所以是今天面貌的成因。分析書目學關心的,是從手稿轉變為印本書之過程中的各項細節,所以分析書目學試圖瞭解的問題包括:排印本所依據的底本為何、底本是否經過編輯或修改、排版工人的身分及習慣或特徵(例如:某些排字工人態度較馬虎,文本出現錯誤就是如此造成的)、排印字體的種類與數量(甚至像字體是否有耗損模糊的現象,也是觀察的重點)、印版的編輯及刷印的順序、使用的紙張及其浮水印、插圖及彩飾的作法、印版的校訂程序、裝訂的程序與方法、刷印的數量、刷印或出版日期、圖書的發行銷售情形、一書不同板次(edition)或不同刷本(impression)間的關係、以及其他與圖書實體有關的特徵。分析書目學一般以以印刷本為主要研究對象,但有時也會涉及像是手抄本(codex)、小冊子(pamphlet)、未裝訂的小冊(unbound tract)、大幅單面印刷品(broadside)、招貼(placard)等的分析考察。至於手稿本(manuscript)的研究,則另有專門學科,如古文書學(paleography)或手稿學(codicology)。一般將書目分為兩大類型:列舉性書目(enumerative bibliography)及分析性書目。列舉性書目亦稱系統性書目(systematic bibliography)或參考性書目(reference bibliography),重在將書籍依一定的系統或參考需求條列(例如:按作者、書名、日期等),以便於書籍之辨識與檢尋。分析性書目重在記錄圖書的實體特徵與細節,其下又可分為三種類型:歷史書目(historical bibliography)、版本書目(textual bibliography)、與描述性書目(descriptive bibliography)。 分析書目學依據的主要證據就是圖書本身,尤其是一書多種本子的比對分析;另外,也需查考書籍以外的有用資訊,例如:印製者或出版者的檔案或記錄、版權記錄、出版商之交易清單等。有時還需藉助化學分析或科學檢驗(例如:紙張成分分析),以確定與材料有關的事實資訊(例如:紙張的年代)。但是,建立在這些證據之結論及假設仍存有不確定性。運用的基本原則就是,當具體的事證存在時,各種關於文本的推論或判斷不能與之相左。今天,分析書目學可應用的技術與分析方法愈趨多元,只要有助於達成分析書目學目標的方法或技術均可列入考慮,並無限制。但是,其欲瞭解的核心問題基本上是不變的,即是關於一本作為實質載體的圖書的「如何」、「何處」、「誰」、及「為什麼」。進階閱讀資料:Bowers, F. (1977). Principles of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Harmon, R. B. (1989). Elements of bibliography: A simplified approach. (Rev. ed.). Metuchen, N.J.: The Scarecrow Press.Stokes, R. (1982). The function of bibliography. (2nd ed.). Aldershot, Hants: Gower.Williams, W. P., & Abbott, C. 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ical and textual studies. (3rd ed.).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參考資料:
進階閱讀資料:Bowers, F. (1977). Principles of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Harmon, R. B. (1989). Elements of bibliography: A simplified approach. (Rev. ed.). Metuchen, N.J.: The Scarecrow Press.Stokes, R. (1982). The function of bibliography. (2nd ed.). Aldershot, Hants: Gower.Williams, W. P., & Abbott, C. S.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ical and textual studies. (3rd ed.). 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析書目學/分析性書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