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散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ㄆㄨ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一]sǎn[二]sà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ㄐㄩˋㄦˊㄈㄣㄖㄨˊ:「ㄐㄧㄝˇㄙㄢˋ」、「ㄙㄢˋㄎㄞ」、「ㄈㄣㄙㄢˋ」、「ㄧㄢㄒㄧㄠㄩㄣˊㄙㄢˋ」、「ㄧˋㄏㄨㄥㄦˊㄙㄢˋ」。
  2. ㄆㄞˊㄐㄧㄝˇㄖㄨˊ:「ㄙㄢˋㄒㄧㄣ」、「ㄙㄢˋㄇㄣˋ」。
  3. ㄙㄚˇㄔㄨㄖㄨˊ:「ㄙㄢˋㄅㄛˋ」、「ㄙㄢˋㄅㄨˋ」、「ㄙㄢˋㄈㄚㄔㄨㄢˊㄉㄢ」、「ㄊㄧㄢㄋㄩˇㄙㄢˋㄏㄨㄚ」。
注音:
解釋:
  1. ㄈㄣㄎㄞ˙ㄉㄜㄌㄧㄥˊㄙㄨㄟˋ˙ㄉㄜㄖㄨˊ:「ㄌㄧㄥˊㄙㄢˇ」、「ㄙㄢˇㄔㄠ」、「ㄙㄢˇㄓㄨㄤ」。
  2. ㄒㄧㄢˊㄕˋㄇㄟˊㄧㄡˇㄩㄝㄕㄨˋㄖㄨˊ:「ㄒㄧㄢˊㄙㄢˇ」、「ㄙㄢˇㄇㄢˋ」、「ㄙㄨㄥㄙㄢˇ」。
  3. ㄧㄠˋㄈㄣˇㄈㄣˇㄇㄛˋㄓㄨㄤˋ˙ㄉㄜㄧㄠˋㄨˋㄖㄨˊ:「ㄧㄠˋㄙㄢˇ」、「ㄐㄧㄢˋㄨㄟˋㄙㄢˇ」、「ㄒㄧㄠㄕㄨˇㄙ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散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àn
解釋:
  1. 由聚集狀態分離、分開。與「聚」相對。
    【例】分散、離散、煙消雲散
  2. 放出、撒出。
    【例】散播、散發、天女散花
  3. 排遣、抒發。
    【例】散悶、散心
注音:
漢語拼音: sǎn
解釋:
  1. 雜亂、零碎。
    【例】散沙、散裝
  2. 鬆弛、安逸。
    【例】閒散
  3. 藥粉。
    【例】健胃散、運功散、丹膏丸散  
  4. 文體名。不對偶不押韻的文章,與韻文、駢文相對。
    【例】散文、駢散相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àn
解釋:
[動]
1.分離。如:「分散」、「離散」、「煙消雲散」。
2.分布、撒出。如:「散播」、「散發」、「天女散花」。
3.排遣、抒發。如:「散悶」、「散心」。唐.杜甫〈落日〉詩:「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
4.解雇、解職。如:「遣散」。
5.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注音:
漢語拼音: sǎn
解釋:
[形]
1.不自約束的。如:「懶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唐.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
2.零碎、不緊湊。如:「散工」、「散沙」。
3.閒逸。如:「閒散」、「散官」。
4.雜亂、沒有規則。如:《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
[動]
分開、解體。如:「隊伍散了」、「頭髮散了」。
[名]
1.藥粉。如:「胃散」、「藥散」、「消暑散」。
2.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á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藥粉。
音讀: s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貧窮。
  2. [[動] ] 撒。
  3. [[形] ] 因為服藥之後而產生發散的現象。
  4. [[動] ] 分開。
  5. [[動] ] 排遣。
音讀: suá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副] ] 零散地。
  2. [[形] ] 零星的。
  3. [[形] ] 零散的、臨時的。
音讀: suà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分離。
  2. [[動] ] 結束。
  3. [[形] ] 分散的。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ㄙㄢˋ

1. 雜肉。《說文解字.肉部》:「散,雜肉也。」

2. 分離。《漢書.卷八一.匡張孔馬傳.孔光》:「陰陽錯謬,歲比不登,天下空虛,百姓饑饉,父子分散,流離道路,以十萬數。」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當花對酒,樂罷哀餘,通滯屈伸,悲歡合散,至於疾恙窮身,悼懷惜逝,凡所對遇異於常者,則欲賦詩。」《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大頭聽見這話,猶同青天裡打下了一個頂心雷,也無心去找二虎打架了。把些跟人遣散了,忙同他跑到衙門,要想找李大爺問問端的。」

3. 分佈、撒出。唐.雍陶〈美人春風怨〉詩:「偏能飄散同心蒂,無那愁眉吹不開。」《三國演義》第一○○回:「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說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為帝。」

4.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後漢書.卷五八.虞傅蓋臧列傳.臧洪》:「命多作陷冰丸,以投於河。眾遂潰散,和亦病卒。」

5. 排遣、抒發。唐.杜甫〈落日〉詩:「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看見春光明媚,巴不得尋個事由來外邊散心耍子。」《紅樓夢》第四一回:「賈母因要帶著劉姥姥散悶,遂攜了劉姥姥至山前樹下盤桓了半晌。」

㈡ㄙㄢˇ

1. 分開、解體。宋.張先〈蘇幕遮.柳飛綿〉詞:「去塵濃,人散了。回首旗亭,漸漸紅裳小。」《紅樓夢》第五四回:「這抬炮仗的人抱怨賣炮仗的捍的不結實,沒等放就散了。」

2. 零碎、不緊湊。如:「散工」、「散沙」、「散裝」。晉.張翰〈雜詩〉三首之一:「青條若總翠,黃華如散金。」

3. 雜亂。《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淮南子.精神》:「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

4. 不自約束。《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唐.楊倞.注:「散,不拘檢者也。」《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門生三世報恩》:「蒯公愈加懶散,上京會試,只照常規,全無作興加厚之意。」

5. 閒逸。唐.韓愈〈進學解〉:「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閒置散,乃分之宜。」《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自謂才名宜為孔明之副,嘗以職位閒散,怏怏不平,怨謗無已。」

6. 藥粉。如:「胃散」、「藥散」。《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7.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注音: ㈠ㄙㄢˋ ㈡ㄙ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散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