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管理 - 教育百科
知 | |
識 | |
管 | |
理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nowledge management |
作者: | 湯志民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組織有效結合科技、人力及資訊,藉由知識的選取、儲存、整理、分享、應用及創新,促進組織成員共享與創造新知,以增加組織資產和提升組織智慧之歷程。進言之,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外顯化」的過程,強調「無形資產」的管理,以「智慧資產」為對象,是一種「知識循環」與「整合的知識系統」,透過「資訊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改進組織知識之運用。知識管理的流程,包括:知識的蒐集、辨識、歸類、理解、分享(傳播)、轉化、更新和運用(含創造)等;亦即,先將隱性知識化成顯性知識,並以文字、聲音或錄影的形式加以保存,這些保存的顯性知識逐漸匯集成一個知識庫,而知識庫需不斷更新,以利進行有效率的知識分享與衍生新知。 知識管理的內涵有二種論點:(1)視知識管理為資訊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as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持此一觀點的論者在認識論上屬實證論者,重視電腦與資訊科學等學科,要求實務工作者的焦點在於技術和能力,在研究成長方面屬技術導向,成長快速,知識創造的重點則在人工智慧、資訊系統的建構與資訊處理。(2)視知識管理為人員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as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持此一觀點的論者在認識論上屬建構論者,重視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與企管等科學,對實務工作者的要求則在於人員和環境,在研究成長方面則絕大多數植基於人類學,成長緩慢,知識創造的重點則在改進個人與團體的能力與潛能。 知識管理理念的源起有四大階段:(1)萌芽期(約1945~1960年):預告知識未來將成為經濟競爭優勢的要件。(2)成長期(約1962~1970年):將知識分為內隱和外顯知識,也重視專門知能的生產與分配關係。(3)茁壯期(約1970~1990年):隨著電腦科技的發達,知識管理者逐漸重視知識的更新,也重視知識的產生、分配和利用對經濟成長的關係,知識經濟遂開始受到全球的重視。(4)興盛期:自1990年以降,世界各國更重視知識經濟,尤其1990年OECD出版《知識本位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書後,隨之帶入智慧財產對組織財富的重要性,使知識經濟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要件。1990年代中期,知識管理成為全球學術與商業應用的新興主流議題。 21世紀數位時代來臨,資訊科技開啟「知識革命」,更激起「知識管理」的快速發展與促動組織的革新,不論是企業界、政府機構或學校也開始積極推動「知識管理」,以強化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要注意的是,學校推動知識管理必須以「人」為主體,並善用資訊科技產物,使組織成員系統與資訊系統能有效的整合,以塑造出知識共享的文化,才能讓學校成員成為知識工作者,具有知識生產力,以利學校發展為學習型組織並有效提升組織的智慧,開創學校的競爭優勢與競爭力。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
|
參考資料: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管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knowledge management |
作者: | 唐牧群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21世紀後,浮現新的組織和管理思潮,知識成為企業競爭最重要的資本,影響組織的經營績效。知識管理蒐集整理散佈在企業內部的各種專業知識,如資料庫、紙本資料、員工個人經驗等,並將之應用創造最大利潤。換言之,藉由知識管理,希望能把對的知識,在對的時間,提供給對的人,以支援人們做出最佳決策。對組織而言,知道組織內部的知識分布,在問題發生時,可以避免相同錯誤的發生,減少搜尋資訊的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分享彼此的實務經驗以複製成功,減少訓練成本,並維持競爭優勢。知識管理希望能將個人及團體所擁有的知識進行有效管理,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將隱性知識轉為顯性知識加以保存。Nonaka & Takeuchi將知識分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內隱知識強調可意會不可言傳、高度個人化的知識,外顯知識則是可取得、能透過文字清楚表達的知識,例如書籍。外顯知識的管理相對而言較容易,而知識管理強調無形資產的管理,將資訊與傳播科技應用於企業組織,系統化辨識組織內部知識,然後進一步的分享、轉移、利用。透過資訊管理與組織學習來改進組織知識的使用,希望可以促成組織人員有效運用知識,支援個人工作、流程、決策績效,以提升組織競爭優勢。知識地圖、知識庫、知識社群為知識管理的工具,協助建立更臻完善的知識管理資料庫。知識地圖主要揭示組織中的知識來源,在使用者需要專業知識時,能迅速找到知識的所在位置;知識庫則為儲存組織顯性知識的系統,將知識內容經過系統性分析整理,有利於組織知識的共享與交流;知識社群則是由組織內員工所組成的分享團體,根據其分享模式可分為實體知識社群與虛擬知識社群,實體知識社群藉由舉辦演講、讀書會等,讓成員得以面對面溝通交流,虛擬知識社群則是透過網路平台討論互動。知識管理流程包含收集(acquisition)、編纂(codification)、分享(share)、使用(use)、創新(innovation)。其中涉及的技術包括 IT基礎建設、專家系統、資料探勘、資料倉儲、搜尋引擎、文件管理系統、企業入口網站等。另外,為了使知識管理資料庫得到有效利用,亦須重視培訓員工的資訊素養,才不會無法有效應用豐富的資料庫。同時也需建立組織的知識分享文化,建立制度或提供誘因,激勵員工自願分享學習得到的知識,讓知識可以流通,以激盪新知識的產生。 林東清(2009)。知識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
|
參考資料: 林東清(2009)。知識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知識管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