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顧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ㄨㄟˊㄊㄡˊㄎㄢˋㄈㄢˋㄓˇㄎㄢˋㄨㄤˋㄖㄨˊ:「ㄏㄨㄟˊㄍㄨˋ」、「ㄏㄨㄢˊㄍㄨˋ」、「ㄗㄨㄛˇㄍㄨˋㄧㄡˋㄆㄢˋ」、「ㄓㄢㄑㄧㄢˊㄍㄨˋㄏㄡˋ」。
  2. ㄅㄞˋㄈㄤˇㄊㄢˋㄨㄤˋㄖㄨˊ:「ㄙㄢㄍㄨˋㄇㄠˊㄌㄨˊ」。
  3. ㄇㄞˇㄇㄞˋㄐㄧㄠㄧˋㄏㄨㄛˋㄈㄨˊㄨˋㄧㄝˋㄔㄥㄈㄨˊㄨˋㄉㄨㄟˋㄒㄧㄤˋ˙ㄉㄜㄉㄠˋㄌㄞˊㄖㄨˊ:「ㄍㄨㄤㄍㄨˋ」、「ㄏㄨㄟˋㄍㄨˋ」。
  4. ㄍㄡˋㄨˋ˙ㄉㄜㄎㄜˋㄖㄣˊㄖㄨˊ:「ㄍㄨˋㄎㄜˋ」、「ㄓㄨˇㄍㄨˋ」。
  5. ㄍㄨㄢㄓㄨˋㄓㄠˋㄌㄧㄠˋㄖㄨˊ:「ㄍㄨˋㄋㄧㄢˋ」、「ㄓㄠˋㄍㄨˋ」、「ㄍㄨˋㄑㄩㄢˊㄉㄚˋㄐㄩˊ」。
  6. ㄎㄠˇㄌㄩˋㄖㄨˊ:「ㄍㄨˋㄌㄩˋ」、「ㄍㄨˋㄐㄧˋ」、「ㄍㄨˋㄘˇㄅㄧˇ」、「ㄈㄣˋㄅㄨˊㄍㄨˋㄕㄣ」。
  7.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顧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回首、回頭看。
    【例】回顧、還顧、瞻前顧後
  2. 看視、張望。
    【例】環顧、相顧一笑、左顧右盼
  3. 關注、照應。
    【例】照顧、兼顧、顧此失彼
  4. 拜訪、探望。
    【例】訪顧、三顧茅廬
  5.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回首、回頭看。《說文解字.頁部》:「顧,還視也。」《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2.看、張望。如:「環顧」、「相顧一笑」、「左顧右盼」。《孟子.離婁下》:「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
3.拜訪、探望。如:「三顧茅廬」。宋.王安石〈示耿天騭〉詩:「望公時顧我,於此暢幽悁。」
4.關注、照應。如:「顧此失彼」、「奮不顧身」。《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紅樓夢》第一○八回:「為著我們家連連的出些不好事,所以我也顧不來。」
[副]
1.反而。《戰國策.秦策一》:「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豈、難道。《漢書.卷三七.季布傳》:「且僕與足下俱楚人,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宋.陸游〈邵武縣興造記〉:「非君之才有餘,顧能若是哉?」
[連]
1.不過、但是。《戰國策.燕策三》:「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2.乃。表示轉折以承上文的關係。《戰國策.趙策一》:「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帝復笑曰:『卿非刺客,顧說客耳。』」
[名]
姓。如清代有顧炎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ò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照顧,看護。
  2. [[動] ] 維護。
  3. [[動] ] 只管。
音讀: Kòo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回首、回頭看。《說文解字.頁部》:「顧,還視也。」《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2. 看、張望。如:「環顧」、「左顧右盼」。《孟子.離婁下》:「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唐.劉長卿〈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詩:「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髮何。」

3. 拜訪、探望。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宋.王安石〈示耿天騭〉詩:「望公時顧我,於此暢幽悁。」

4. 關注、照應。如:「顧此失彼」、「奮不顧身」。《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紅樓夢》第一○八回:「為著我們家連連的出些不好事,所以我也顧不來。」

5. 眷念。漢.張衡〈東京賦〉:「執誼顧主,夫懷貞節。」《幼學瓊林.卷三.器用類》:「漢孟敏常墯甑不顧,知其無益。」

6. 當副詞:

⑴ 反而。《戰國策.秦策一》:「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⑵ 豈、難道。《漢書.卷三七.季布欒布田叔傳.季布》:「且僕與足下俱楚人,使僕游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宋.陸游〈邵武縣興造記〉:「非君之才有餘,顧能若是哉?」

7. 當連詞:

⑴ 不過、但是。《戰國策.燕策三》:「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⑵ 乃。表示轉折以承上文義。《戰國策.趙策一》:「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帝復笑曰:『卿非刺客,顧說客耳。』」

8. 請人做事。通「雇」。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讌,則假手賦詩。」

9. 姓。如清代有顧炎武。

注音: ㄍ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顧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