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應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一]yīng[二]yì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ㄉㄤㄍㄞㄖㄨˊ:「ㄧㄥㄉㄤ」、「ㄧㄥㄍㄞ」、「ㄧㄥㄧㄡˇㄐㄧㄣˋㄧㄡˇ」。

注音:
解釋:
  1. ㄏㄨㄟˊㄉㄚˊㄖㄨˊ:「ㄧㄥˋㄏㄜˋ」、「ㄧㄥˋㄉㄨㄟˋ」、「ㄏㄨㄟˊㄧㄥˋ」、「ㄧˋㄏㄨㄅㄞˇㄧㄥˋ」。
  2. ㄔㄥˊㄋㄨㄛˋㄊㄨㄥˊㄧˋㄖㄨˊ:「ㄉㄚㄧㄥˋ」、「ㄧㄥˋㄔㄥˊ」、「ㄧㄥˋㄒㄩˇ」。
  3. ㄉㄨㄟˋㄈㄨˋㄉㄨㄟˋㄉㄞˋㄖㄨˊ:「ㄧㄥˋㄈㄨˋ」、「ㄧㄥˋㄓㄢˋ」、「ㄙㄨㄟˊㄐㄧㄧㄥˋㄅㄧㄢˋ」。
  4. ㄘㄢㄐㄧㄚㄖㄨˊ:「ㄧㄥˋㄓㄥ」、「ㄧㄥˋㄎㄠˇ」、「ㄧㄥˋㄕˋ」。
  5. ㄆㄟˋㄏㄜˊㄖㄨˊ:「ㄧㄥˋㄩㄥˋ」、「ㄧㄥˋㄐㄧㄥˇ」、「ㄧㄥˋㄕˊ」、「ㄧㄥˋㄩㄣˋㄦˊㄕㄥ」。
  6. ㄐㄧㄝㄕㄡˋㄖㄨˊ:「ㄧㄥˋㄧㄠ」。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g
解釋:
  1. 當、該。
    【例】應該、應當、應有盡有
  2. 表示推測之詞。
    【例】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唐.杜甫〈贈花卿〉詩)
注音:
漢語拼音: yìng
解釋:
  1. 回答、附和。
    【例】回應、裡應外合、同聲相應
  2. 允許、承諾。
    【例】答應
  3. 對付。
    【例】隨機應變、應接不暇
  4. 證實。
    【例】應驗
  5. 適合。
    【例】得心應手
  6. 接受。
    【例】應邀
  7.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g
解釋:
[副]
1.當、該。《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南史.卷三六.江夷傳》:「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
2.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的意思。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注音:
漢語拼音: yìng
解釋:
[動]
1.回答。《後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伯升笑而不應。」《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
2.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
3.附和。如:「裡應外合」、「同聲相應」。《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4.對付。如:「應世」、「隨機應變」。《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5.證實。如:「應驗」。《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
6.適合。如:「得心應手」。《易經.恆卦.彖曰》:「巽而動,剛柔皆應。」《老殘遊記》第七回:「其實,只要四五個應手的人,已經足用了。」
7.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名]
姓。如明代有應元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ì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回答、應答。
  2. [[動] ] 回聲。
  3. [[動] ] 言語頂撞。
音讀: 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ì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Ing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ㄥ

1. 當、該。用以強調必然、必須之事物。如:「應當」、「應該」、「四方形應有四個角」。《說文解字.心部》:「應,當也。」《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漢.毛亨.傳:「應,當。」《南史.卷三六.列傳.江夷》:「主簿沈懷文與智深友善,懷文每稱曰:『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烏龜買良為娼,問了應得罪名,連姜秀才前程都問革了。」

2. 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之意。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五代十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㈡ㄧㄥˋ

1. 回答。後泛指以語言、動作、行為等各種方式加以回應。如:「沒人應門」。《說文解字.言部》:「譍(應),以言對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他日朝,與申叔豫言,弗應而退。」《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明.許自昌《水滸記.謀成》:「應變隨機,陳平之奇計先人。足參帷幄,諸葛之玄機役鬼。」《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

2. 呼應,附和。如:「裡應外合」。《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3. 證實。如:「應驗」。唐.范攄《雲谿友議.卷中.彰術士》:「杜出鎮天平,憂悒不樂去,失其大望也。乃歎曰:『金華婁山人之言果應矣!』」《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

4. 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一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

5. 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南史.卷六九.列傳.虞荔》:「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並書招之,迫切不得已,乃應命至都。」

6. 姓。如明代有應元徵。

注音: ㈠ㄧㄥ ㈡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應話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