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貼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ㄋㄧㄢˊㄕㄤˋㄖㄨˊ:「ㄈㄨˊㄊㄧㄝ」、「ㄐㄧㄢˇㄊㄧㄝ」、「ㄓㄤㄊㄧㄝ」、「ㄊㄧㄝㄧㄡˊㄆㄧㄠˋ」。
  2. ㄎㄠˋㄐㄧㄣˋㄐㄧㄣˇㄖㄨˊ:「ㄊㄧㄝㄐㄧㄣˋ」、「ㄊㄧㄝㄕㄣ」、「ㄐㄧㄣˇㄊㄧㄝ」、「ㄊㄧㄝ˙ㄓㄜㄑㄧㄤˊㄗㄡˇ」。
  3. ㄅㄨˇㄓㄨˋㄖㄨˊ:「ㄊㄧㄝㄒㄧㄢˋ」、「ㄅㄨˇㄊㄧㄝ」、「ㄐㄧㄣㄊㄧㄝ」、「ㄍㄜ˙ㄍㄜㄇㄟˇㄩㄝˋㄊㄧㄝㄊㄚㄧˋㄅㄞˇㄩㄢˊ。」
  4. ㄎㄨㄟㄙㄨㄣˇㄆㄟˊㄙㄨㄣˇㄖㄨˊ:「ㄉㄠˋㄊㄧㄝ」、「ㄊㄚㄊㄧㄝ˙ㄌㄜㄌㄠˇㄅㄣˇㄏㄞˊㄕˋㄐㄧㄡˋㄅㄨˋㄌㄧㄠˇㄓㄜˋㄐㄧㄚㄍㄨㄥ。」
  5. ㄕˋㄑㄧㄝˋㄊㄨㄛˇㄉㄤˋㄊㄨㄥˊㄊㄧㄝ」。ㄖㄨˊ:「ㄊㄨㄛˇㄊㄧㄝ」、「ㄊㄧㄝㄑㄧㄝˋ」。
  6. ㄕㄨㄣˋㄘㄨㄥˊㄒㄩㄣˊㄈㄨˊㄊㄨㄥˊㄊㄧㄝ」。ㄖㄨˊ:「ㄈㄨˊㄊㄧㄝ」、「ㄈㄨˊㄈㄨˊㄊㄧㄝㄊㄧ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貼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ē
解釋:
  1. 黏附。
    【例】剪貼、張貼、貼郵票
  2. 挨近、接近。
    【例】貼近、貼身、緊貼
  3. 補助。
    【例】貼補、貼現
  4. 虧損、賠損。
    【例】倒貼、貼老本
  5. 適切、妥當。通「帖」。
    【例】妥貼、貼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ē
解釋:
[動]
1.黏附。如:「貼郵票」、「張貼」、「剪貼」。《紅樓夢》第五回:「寶玉抬頭,先看見一幅畫貼在上面,畫的人物甚好。」
2.挨近、接近。如:「緊貼」、「貼身」、「貼近」。宋.晏殊〈拂霓裳.樂秋天〉詞:「風日好,數行新雁貼寒煙。」
3.順服、服從。如:「部屬們對他十分服貼。」
4.補助。如:「補貼」、「貼現」、「哥哥每月貼他五十元。」
5.虧損、賠損。如:「倒貼」、「他貼了老本,還是無法挽救這家公司。」
6.在電腦應用程式中將此畫面的資料剪下,拷貝到另一畫面的動作。為英語paste的意譯。
7.質押、典當。唐.李嶠〈諫建白馬坂大像疏〉:「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
[形]
適切、妥當。如:「妥貼」、「貼切」。
[名]
1.戲劇角色中正旦以外的次要旦角稱為「貼」。元曲中稱為「貼旦」、「副旦」,明傳奇稱為「貼」。
2.一種油炸或火烤成的食物,底部焦香,表面熟軟。如:「鍋貼」。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黏合。
音讀: thiap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補足、補貼、補償。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質押、典當。大徐本《說文解字.貝部.新附》:「貼,以物為質也。」唐.李嶠〈諫建白馬坂大像疏〉:「亦有賣捨貼田,以供王役。」《南齊書.卷五三.良政列傳.虞愿》:「願在側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佛圖,有何功德?』」

2.黏附。如:「貼郵票」、「張貼」、「剪貼」。《水滸傳》第二八回:「再帶上行枷,依舊貼了封皮。」《紅樓夢》第五回:「寶玉抬頭,先看見一幅畫貼在上面,畫的人物甚好。」

3.挨近、接近。如:「緊貼」、「貼身」、「貼近」。宋.晏殊〈拂霓裳.樂秋天〉詞:「風日好,數行新雁貼寒煙。」《紅樓夢》第三六回:「這幾家人不大管我的事,為什麼和我貼近?」

4.順服、服從。如:「部屬們對他十分服貼。」《文明小史》第四六回:「然後服服貼貼的做他們的牛馬,做他們的奴隸,這就是無形瓜分了。」《老殘遊記》第二回:「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7.適切、妥當。如:「妥貼」、「貼切」。《紅樓夢》第四四回:「賈璉之俗,鳳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貼,今日還遭荼毒,想來此人薄命。」《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只消這一句,便將題目點出,以下就句句貼切,移不到別處宴會的題目上去了。」

5.補助。如:「補貼」、「貼現」唐.白居易〈和東川楊慕巢尚書府中獨坐感戚在懷見寄十四韻〉詩:「老將榮補貼,愁用道銷磨。」《文明小史》第二一回:「每年貼補他些銀兩,方度了日子。」

6.虧損、賠損。如:「倒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二回:「然而既然是倒貼了他的膏火教出來的,也要念念這個學得本事的源頭。」《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開學堂是貼本的事,萬不可出價租房子的。」

8.戲劇腳色中正旦外之次要旦角為「貼」。元曲中名為「貼旦」、「副旦」,明傳奇則為「貼」。元.關漢卿《魯齋郎》楔子:「(貼旦引二倈上雲)妾身姓李,夫主姓張。」《金瓶梅》第七四回:「安郎中喚戲子:『你每唱個宜春令奉酒。』於是貼旦唱道:『第一來為壓驚,第二來因謝誠。殺羊茶飯,來時早已安排定。』」

9.量詞。中藥一劑為一貼。《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教家人開了藥箱兒,撮了一貼藥劑。」《官場現形記》第三五回:「一貼藥總在好幾十元。」亦作「帖」。

注音: ㄊㄧㄝ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貼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