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正心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zhèng xī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èng xīn
解釋:
  1. 使人心歸向正道。語本《禮記.大學》。
    【例】誠意正心是修身養性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正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èng xīn
解釋:
1.語本《禮記.大學》:「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使人心歸向於正,為大學八條目之一。漢.董仲舒〈士不遇賦〉:「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
2.公正無私的心。《管子.任法》:「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正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正心就是使心端正而無偏邪。〔大學〕對正心的解釋是:「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懥」的「身」,朱子認為應依程頤說作「心」。但照〔禮記.禮運〕中所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看,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並非來自於心,〔大學〕原文的「身」字,便不必改,是這些情緒作用,不應任其影響到心,所以正心之道,就在於避免受情緒影響。印證〔中庸〕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中節,即是使之不失其和,用來解釋此處的正心,可能更為妥當。
  朱子認為「忿懥」等情緒,都是人心所不能沒有的作用,但如果一不省察,便會順著情緒的衝動,使心失其正常的作用,所以必須於情的發用時省察,以存其心。王陽明對正心的解釋則認為是好善惡惡而不著一分意思、自然而然之意。陽明說:「為學工夫有深淺,初時若不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著實用意,便是誠意。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著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所以說有所忿懥好惡,則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誠意工夫裡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鑑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王守仁〔傳習錄〕卷一)陽明認為誠意的工夫,雖是要為善去惡,但亦須體會心體並不是有意地為善去惡的。若一意地想著去好善惡惡,便有所偏。故須在好善惡惡時,體會心體廓然、自然之境。此即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傳習錄〕下)之意。能體會心體原是自然,無善念惡念,不是有意去好去惡,才會使好善惡惡表現得合理。王陽明的弟子王畿(龍溪)便據此而言先天的正心工夫,即要頓時悟入心體原是無善無惡的境界。(〔王龍溪語錄〕卷一)
  王陽明所說的正心之義,雖未必合於〔大學〕原義,但亦有其理路,實則就〔大學〕原文解釋,應該是指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足以牽動人心,或者傷害自已,或者趨向所偏之物,換句話說,即是在受情緒主宰之下,心失去了理性作用,印證後文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便是阻塞了知覺,心靈不再能發揮原有的功能,故而正心的主要工作,即是保持平靜的理智,抑制情緒衝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正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