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密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ㄨˋㄎㄜˇ使ㄕˇㄖㄣˊㄉㄠˋ˙ㄉㄜㄖㄨˊ:「ㄇㄧˋㄇㄚˇ」、「ㄇㄧˋㄩㄝ」、「ㄇㄧˋㄅㄠˋ」、「ㄇㄧˋㄌㄧㄥˋ」、「ㄇㄧˋㄈㄤˇ」。
  2. ㄧㄠˋㄐㄧㄣˇㄑㄧㄝˇㄅㄨˋㄎㄜˇㄒㄧㄝˋㄌㄨˋ˙ㄉㄜㄒㄧㄠㄒㄧˊㄖㄨˊ:「ㄅㄠˇㄇㄧˋ」、「ㄕㄡˇㄇㄧˋ」、「ㄐㄧㄇㄧˋ」、「ㄇㄧˋㄇㄧˋ」。
  3. ㄓㄡㄧㄢˊㄧㄢˊㄐㄧㄣˇ˙ㄉㄜㄖㄨˊ:「ㄐㄧㄣˇㄇㄧˋ」、「ㄧㄢˊㄇㄧˋ」、「ㄐㄧㄥㄇㄧˋ」、「ㄓㄡㄇㄧˋ」、「ㄒㄧˋㄇㄧˋ」。
  4. ㄅㄨˋㄒㄧㄕㄨ˙ㄉㄜㄖㄨˊ:「ㄋㄨㄥˊㄇㄧˋ」、「ㄇㄧˋㄇㄧˋㄇㄚˊㄇㄚˊ」。
  5. ㄑㄧㄣㄐㄧㄣˋ˙ㄉㄜㄑㄧㄝˋㄐㄧㄣˋ˙ㄉㄜㄖㄨˊ:「ㄑㄧㄣㄇㄧˋ」、「ㄇㄧˋㄧㄡˇ」、「ㄇㄧˋㄑㄧㄝˋ」、「ㄇㄧˋㄅㄨˋㄎㄜˇㄈ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事物間空隙或間隔小的。與「疏」相對。
    【例】稠密、綿密、濃密 ◎
  2. 不宣露的。
    【例】隱密、密函、密令
  3. 親近的。
    【例】親密、密友
  4. 隱藏不公開的事。
    【例】保密、祕密、機密
  5. 細微精緻。
    【例】細密、精密、嚴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1.不稀疏的。如:「稠密」、「綿密」、「濃密」。
2.不宣露的。如:「隱密」、「密函」、「密令」。《易經.繫辭上》:「幾事不密則害成。」
3.暱近的、親近的。如:「親密」、「密友」。
4.細微周到。如:「細密」、「周密」、「嚴密」。
[名]
1.隱藏不公開的事。如:「保密」、「祕密」、「機密」。
2.姓。如漢代有密忠。
[副]
暗中。如:「密報」、「密告」、「密訪」。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a̍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密合。
  2. [[形] ] 事物內部空隙小、不稀疏。
音讀: bi̍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形如堂屋之山。《說文解字.山部》:「密,山如堂者。」《爾雅.釋山》:「山如堂者密。」晉.郭璞.注:「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2. 數量或質地不稀疏。如:「稠密」、「綿密」、「濃密」。漢.劉熙《釋名.釋言語》:「密,蜜也,如蜜所塗,無不滿也。」《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

3. 暱近、親近。如:「親密」。《左傳.文公十七年》:「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晉.杜預.注:「密邇,比近也。」三國蜀.諸葛亮〈黃陵廟記〉:「于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晉.陸機〈歎逝賦序〉:「暱交密友,亦不半在。」

4. 細微周到。如:「細密」、「嚴密」。《易經.繫辭上》:「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晉書.卷三九.列傳.荀顗》:「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5. 細微繁瑣。《晉書.卷三四.列傳.杜預》:「及至末世,不能紀遠,而求於密微,疑諸心而信耳目……豈若申唐堯之舊,去密就簡,則簡而易從也。」

6. 堅實。《管子.參患》:「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

7. 不宣露。如:「隱密」、「密函」、「密令」。《易經.繫辭上》:「幾事不密則害成。」《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你一定在內為頭要保留,是那裡冤枉的事!如今上面還要密訪。」

8. 隱藏不公開之事。如:「保密」、「祕密」、「機密」。《禮記.少儀》:「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

9. 閉塞。《禮記.樂記》:「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漢.鄭玄.注:「密之言閉也。」

10. 幽深、隱僻。《南齊書.卷二五.列傳.張敬兒》:「敬兒武將,不習朝儀,聞當內遷,乃於密室中屏人學揖讓答對。」唐.李義府〈堂堂詞〉:「春風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11. 靜。《書經.舜典》「三載,四海遏密八音。」漢.孔安國.傳:「密,靜也。」

12. 安。《詩經.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漢.毛亨.傳:「密,安也。」

13. 蜜。通「蜜」。明.朱橚《普濟方.卷五四.耳門.耳虛鳴論》:「右將十三味搗羅為末,入菟絲末再羅煉白密丸,如梧桐子大。」

14. 姓。如漢代有密忠。

注音: ㄇ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