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死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ㄥㄇㄧㄥˋ˙ㄉㄜㄐㄧㄝˊㄕㄨˋㄖㄨˊ:「ㄙˇㄨㄤˊ」、「ㄕˋㄙˇㄖㄨˊㄍㄨㄟ」、「ㄙˇㄩˊㄈㄟㄇㄧㄥˋ」、「ㄖㄣˊㄙˇㄅㄨˋㄋㄥˊㄈㄨˋㄕㄥ」。
  2. ㄒㄧㄥˊㄖㄨㄥˊㄓˋㄐㄧˊ˙ㄉㄜㄓㄨㄤˋㄊㄞˋㄖㄨˊ:「ㄊㄨㄥˋㄙˇ˙ㄌㄜ!」、「ㄔㄡˇㄙˇ˙ㄌㄜ!」、「ㄑㄧˋㄙˇㄨㄛˇ˙ㄌㄜ!」
  3. ㄅㄨˋㄌㄧㄥˊㄏㄨㄛˊ˙ㄉㄜㄍㄨˋㄓˊㄅㄨˊㄅㄧㄢˋㄊㄨㄥ˙ㄉㄜㄖㄨˊ:「ㄙˇㄅㄢˇ」、「ㄙˇㄋㄠˇㄐㄧㄣ」、「ㄙˇㄈㄤㄈㄚˇ」、「ㄙˇㄍㄨㄟㄐㄩˇ」、「ㄙˇㄒㄧㄣㄧㄢˇ」。
  4. ㄑㄩˋㄗㄨㄛˋㄩㄥˋ˙ㄉㄜㄅㄨˋㄋㄥˊㄏㄨㄛˊㄉㄨㄥˋ˙ㄉㄜㄖㄨˊ:「ㄙˇㄑㄧˊ」、「ㄙˇㄏㄨㄟˋ」、「ㄙˇㄘㄢˊ」。
  5. ㄐㄧㄢㄐㄩㄝˊ˙ㄉㄜㄖㄨˊ:「ㄙˇㄕㄡˇ」、「ㄙˇㄉㄥˇ」、「ㄙˇㄓㄢˋ」、「ㄙˇㄅㄨˊㄖㄣˋㄓㄤˋ」。
  6. ㄅㄨˋㄊㄨㄥ˙ㄉㄜㄖㄨˊ:「ㄙˇㄒㄧㄤˋ」、「ㄙˇㄏㄨˊㄊㄨㄥˊ」。
  7. ㄌㄠˊㄍㄨˋㄍㄨˋㄉㄧㄥˋㄖㄨˊ:「ㄓㄜˋㄧˇ˙ㄗㄕˋㄉㄧㄥㄙˇ˙ㄉㄜ。」
  8. ㄐㄧㄥˋㄓˇㄅㄨˊㄉㄨㄥˋ˙ㄉㄜㄖㄨˊ:「ㄙˇㄕㄨㄟˇ」。
  9. ㄇㄚˋㄖㄣˊ˙ㄉㄜㄏㄨㄚˋㄧㄡˇㄕˊㄎㄜˇㄅㄧㄠˇㄕˋㄑㄧㄣㄋㄧˋ˙ㄉㄜㄧˋ˙ㄙㄖㄨˊ:「ㄙˇㄍㄨㄟˇ」、「ㄙˇㄌㄠˇㄊㄡˊ」、「ㄙˇㄐㄧㄚㄏㄨㄛ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死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生物喪失生命。與「活」、「生」相對。
    【例】死亡、枯死、死於非命
  2. 拚命的。
    【例】死守、死戰
  3. 失去作用的、不活動的。
    【例】死棋、死會、死水
  4. 不靈活、不可改變的。
    【例】死板、死腦筋、死心眼
  5. 堅決、固執或不知變通。
    【例】死記、死不肯說、死不承認
  6. 非常、極甚。表示程度達到極點。
    【例】怕死了、熱死了、笑死了
  7. 不通的、無法前進的。
    【例】死路、死巷子、死胡同
  8. 罵人的話,亦表示親暱的意思。
    【例】死鬼、死老頭、死傢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喪失生命。與「活」相對。如:「死於非命」、「人死不能復生」。
2.斷絕、放棄。如:「死心」。《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
3.為某人或某事犧牲生命。如:「死難」、「死節」。《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晉.陶淵明〈詠荊軻〉詩:「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形]
1.喪失生命的。如:「死狗」。
2.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會」、「死棋」、「死井」。
3.不通達的或不活動的。如:「死巷」、「死水」、「死結」。
4.呆板、不靈活。如:「死板」、「死腦筋」。
5.既定而不可改變的。如:「死法子」、「死規矩」。
6.咒罵的話,亦表示親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頭」。
[副]
1.拚命的。如:「死守」、「死戰」。
2.非常、極甚。表示程度達到極點。如:「怕死了」、「熱死了」、「笑死了」。
3.堅決、固執或不知變通。如:「死記」、「死不肯說」、「死不承認」、「死賣力氣」、「死抓不放」。
4.固定而不能活動。如:「抽屜給釘死了。」、「給自己留點轉圜的餘地,別把話說死了。」
5.阻滯不通。如:「堵死了」。
6.毫無知覺,像死的樣子。如:「他睡得真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生命結束,沒有生命跡象。
  2. [[副] ] 到達極點。
  3. [[副] ] 如死亡一般無知覺的。
  4. [[形] ] 靜止不動的。
  5. [[形] ] 不能或無法改變的。
  6. [[形] ] 行不通的。
  7. [[副] ] 形容凶惡,多重疊使用。
  8. [[副] ] 表示情況很糟。
  9. [[形] ] 用來罵人。
反義詞: 生、活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生命結束,沒有生命跡象。
同義詞: 死亡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生命結束。與「活」相對。如:「死於非命」、「人死不能復生」。《說文解字.死部》:「死,澌也,人所離也。」《易經.兌卦》:「《彖》曰:說以犯難,民忘其死。」《書經.洪範》:「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2. 斷絕、放棄。如:「死心」。《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所以這些人寧可考到老,不得這個『中』字,此心不死。」

3. 為某人或某事犧牲生命。如:「死難」、「死節」。《史記.卷九二.列傳.淮陰侯》:「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晉.陶淵明〈詠荊軻〉詩:「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4. 喪失生命者。如:「死狗」。《詩經.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列傳.范睢》:「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

5. 死刑。《易經.中孚卦.象曰》:「君子以議獄緩死。」《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國除。」

6. 止息、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惡言死焉。」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因作詩五百言寄皮襲美〉詩:「又如曉江平,風死波不皺。」

7. 失去作用或效力者。如:「死會」、「死棋」、「死井」。《紅樓夢》第五七回:「是一張死了沒用的,不知是那年勾了賬的。」

8. 毫無知覺,似死之貌。如:「他睡得真死。」《山海經.南山經》:「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

9. 形容暗淡無光。《隋書.卷二一.天文志下》:「敵上氣囚廢枯散,或如馬肝色,如死灰色。」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雪嶺日色死,霜鴻有餘哀。」

10. 呆板、不靈活。如:「死板」、「死腦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論吳道玄用筆》:「夫用界筆直尺,是死畫也。」宋.李耆卿《文章精義》:「唐人文字多是界定段落做,所以死;惟退之一片做,所以活。」

11. 不通達或不活動者。如:「死巷」、「死水」、「死結」。

12. 既定而不可改變者。如:「死法子」、「死規矩」。

13. 堅決、固執或不知變通。如:「死記」、「死不承認」、「死抓不放」。《平妖傳》第二三回:「知府見他三個苦死不招,先自心軟。」《儒林外史》第一二回:「門上人問他姓名,他死不肯說。」

14. 固定而不能活動。如:「抽屜給釘死了。」、「給自己留點轉圜的餘地,別把話說死了。」

15. 阻滯不通。如:「堵死了」。

16. 咒罵之語,亦表示親暱之意。如:「死鬼」、「死老頭」。

17. 拚命。如:「死守」、「死戰」。《史記.卷九二.列傳.淮陰侯》:「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舊唐書.卷一九九.東夷列傳.高麗》:「男生為二弟所逐,走據國內城死守。」

18. 非常、極甚。表示程度達至極點。如:「累死了」、「樂死了」、「笑死了」。《醒世姻緣傳》第一回:「萬一待他去了,沒了靠山,考一個州縣佐貳,讀書一場,叫人老爺,磕頭參見,這也就苦死人了。」

19. 同「尸」。屍體。《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呂氏春秋.審應覽.離謂》:「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請贖之。」清.畢沅.校注:「死與尸同。」

注音: ㄙ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死亡曲去往生棄世過身過往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