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物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ㄘㄨㄣˊㄗㄞˋㄩˊㄊㄧㄢㄉㄧˋㄐㄧㄢㄧˊㄑㄧㄝˋㄧㄡˇㄒㄧㄥˊㄊㄧˇ˙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ㄨㄢˋㄨˋ」、「ㄕˋㄨˋ」、「ㄉㄨㄥˋㄨˋ」、「ㄨˋㄐㄧㄣˋㄑㄧˊㄩㄥˋ」、「ㄨˋㄧˇㄒㄧㄨㄟˊㄍㄨㄟˋ」。
  2. ㄋㄟˋㄖㄨㄥˊㄖㄨˊ:「ㄧㄢˊㄧㄡˇㄨˋ」、「ㄎㄨㄥㄨˊㄧˊㄨˋ」。
  3. ㄈㄤˇㄑㄧㄡˊㄖㄨˊ:「ㄨˋㄙㄜˋ」。
  4. ㄉㄧㄢˇㄓㄤㄓˋㄉㄨˋㄌㄟˋ˙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ㄇㄧㄥˊㄨˋ」、「ㄨㄣˊㄨˋ」。
  5. ㄨˋㄌㄧˇ:①ㄕˋㄨˋㄌㄧˇ。②ㄧㄢˊㄐㄧㄡˋㄨˋㄊㄧˇ˙ㄉㄜㄒㄧㄥˋㄓˊㄓㄨㄤˋㄊㄞˋㄩㄣˋㄉㄨㄥˋㄅㄧㄢˋㄏㄨㄚˋㄉㄥˇㄩㄢˊㄌㄧˇ˙ㄉㄜㄒㄩㄝˊㄎ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存在於天地間的一切東西。
    【例】貨物、人物、萬物
  2. 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
    【例】待人接物、物我兩忘
  3. 指作品或言談中的內容、實質。
    【例】言之有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如:「天生萬物」。《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列子.黃帝》:「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
2.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對於「我」而言。如:「物我兩忘」。《史記.卷二四.樂書》:「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指作品或言談中的內容。如:「言之有物」。《文選.陸機.文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
4.典章制度。《左傳.哀公元年》:「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
5.特指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羊權為黃門侍郎,侍簡文坐。帝問曰:『夏侯湛作羊秉敘絕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唐.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動]
1.選擇。《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淮南子.繆稱》:「欲知天道察其數,欲知地道物其樹,欲知人道從其欲。」
2.尋求。如:「物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u̍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
音讀: mi̍h/mn̍g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
音讀: mi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客觀存在之一切物體。如:「天生萬物」。《說文解字.牛部》:「物,萬物也。」《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列子.黃帝》:「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

2.物畜之種類。《詩經.小雅.六月》:「比物四驪,閑之維則。」《周禮.地官.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

3.客觀存在之人、事,相對於「我」而言。如:「物我兩忘」。《史記.卷二四.樂書》:「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形色、形態顏色。《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漢.鄭玄.注:「物,色也。視日旁雲氣之色。」《太平御覽.卷三四○.兵部.物》:「雜帛為物,以雜色綴其邊,為翅尾也,將帥之所建也。」

5.物產。《周禮.天官.太宰》:「八曰斿貢,九曰物貢。」漢.鄭玄.注:「物貢:雜物魚鹽橘柚。」

6.特指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羊權為黃門侍郎,侍簡文坐。帝問曰:『夏侯湛作羊秉敘絕可想。是卿何物?有後不?』」唐.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7.典章制度。《左傳.哀公元年》:「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新唐書.卷九六.列傳.杜如晦》:「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

8.古代行射禮時,射者所立之處。《儀禮.鄉射禮》:「物謂射時所立處也。」

9.觀察。《周禮.地官.載師》:「掌任士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漢.鄭玄.注:「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農牧衡虞使職之。」《淮南子.繆稱》:「欲知天道察其數,欲知地道物其樹,欲知人道從其欲。」

10.選擇。《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

11.標記、記號。《左傳.定公十年》:「叔孫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晉.杜預.注:「物,識也。」

12.尋求。如:「物色」。

13.指作品或言談中之內容。如:「言之有物」。晉.陸機〈文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清.譚獻《譚仲修先生復堂詞話.序》:「文焉而不物者,過矣靡矣,又豈詞之本然也哉?」

注音: 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物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