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德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tiān d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dé
解釋:
1.上天化育萬物的恩澤。《荀子.不苟》:「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2.天子的恩惠。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詩:「皇聖昭天德,豐澤振沉泥。」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天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德一辭常見於先秦典籍,或以天為自然,天德即自然之德;或以天為大,天德即大德,指最高的德行。如〔易.乾象辭〕說:「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此即以天德是大德和最高之德的意思。〔乾卦〕爻辭說:「用九,見群龍無首」,指缺乏龍孚眾望的領袖,象辭據以解說「天德不可為首」,或以天德暗示宜具大德之君主不得人心,不堪大任。〔莊子.刻意篇〕則以天德為自然之德:「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莊子所謂天德,即自然無為。除了〔易經〕與〔莊子〕書中偶爾提及「天德」,諸子學說中,唯荀子與〔中庸〕的天德概念最為詳盡。
  天德主要見於〔荀子〕書中〔不茍篇〕與〔王制篇〕。〔不苟篇〕以「君子至誠」為天德,如:「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意思是說,有德君子涵養心知莫過於「誠」,除了至誠以外沒有更好的方法。誠存於內的是仁,行於外的是義。誠仁於中而行於外,則廣布愛心如神明化育萬物;誠義以行則合理,合理必高明,高明則知宇宙盈虛變動。「變」、「化」交替興起,就是所謂的天德。荀子的說法與〔中庸〕所載若合符節。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又「誠則形,形則著,若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如神。」「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力天下之大本,如天地之化育,……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者,其孰能知之?」。除了荀子以「心」善,〔中庸〕以「性」善,稍有不同外,二者均以內心真誠無欺,可漸次發展出仁義、形神、明理、變化諸德,足以推人及物,進而參贊天地化育之功。荀子與〔中庸〕的至誠天德概念,正是儒家「天人合德」學說最佳解說。人以「德」合「天」,並非以「人」入於 「天」(見〔莊子.大宗師〕,即天人合一說),二者不同,識者不可不辨。
  除了〔不苟篇〕中「天德」外,在〔王制篇〕荀子也以「王者之政」為天德:「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之民不待政而化。……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姦言姦說姦事姦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者無赦,夫是之謂天德,王者之政也。」荀子以「王者之制」(參見「王者之制」)即王道政治為理想政治。王者以德服人,以禮義治國,聰明睿智,不偏不頗。因此王者施政時,尚賢使能,不以地位官職舉拔任用,無能的人立即予以罷黜,大兇至惡的人不待教誡誅殺,普通百姓不用刑政就受到教化。雖然是貴族的後代,如果行為不能符合禮義,也只能歸屬庶人階級。反之雖然是庶人的後代,只要能夠增進人文學養,行為符合禮義,也可歸屬貴族階級。所以一切違反禮義的言說行事,破壞社會秩序禮法的人,皆當為之安置工作,給予教育,稍待其改過。獎善懲惡,能安於職守的予以收留,不安職守的則棄去之。對於有殘疾的人(啞、聾、瘸、斷手、侏儒),均當收容養護,依其才能任事,由公家供給衣食,不要有所遺漏。對於造反作亂者,決不寬貸,這就是所謂最高的品德,也是王者的施政。
  綜括而言,荀子與〔中庸〕所謂「大德」是大德、至高品德的意思,唯至誠君子與聖賢明王始具有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