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計畫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ject Instruction
作者: Robert W. Howe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計畫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取向;在此教學策略中,學生有極大的自主性決定學習的主題或問題、選擇完成計畫的方法、完成計畫的時間與在計畫中個人或小組必須分擔的責任。
  計畫教學於二十世紀初就已被使用,係因不滿於形式主義而出現;通常包含幾個關鍵的要素:(1)考慮學習者的興趣和需求;(2)可自由地選擇主題或問題;(3)可自由地選擇完成活動的方法;(4)由活動中期望有多重的學習效果;(5)所選擇的主題或問題,需要有「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或創造性的活動;(6)應有大量的個人獨立研究或小組活動。
  計畫教學通常有如下的學習目標:(1)知識;(2)特殊的操作技能,包括:建構,修理,實驗和使用器材;(3)創造性技能,包括:規劃(planning),設計新方向、新系統和新的儀器裝置,發明,創造物體及合成;(4)獲取技能,包括:觀察,探究,搜尋,蒐集資料和研究;(5)組織性技能,包括:記錄,比較,分類,組織,作綱要和評論;(6)批判性思考/推理技能;(7)溝通技能,包括:討論,報告,寫作,畫圖,辯論,解釋和發問;(8)態度和興趣;(9)價值。
  許多課程的作者均強調計畫教學的主要目的為:(1)學習者之長期與短期的學習動機;(2)發展學習者的應變能力;(3)幫助學習者學習如何學,成為一個有效的自我學習者及資訊的生產者與使用者。
  計畫教學有各種實施方式。有些科目整個的教學均採計畫教學。此一方式曾經用於許多領域,但最常用於藝術、工業技術、音樂、中學的較高層次的課程(諸如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及高等教育中的各種獨立研究課程。某些科目主要部分採計畫教學,此方式常用於中、小學和高等教育的許多課程中。第三種取向是偶而用計畫教學,以改變教學方式,並嘗試經由計畫教學達成特殊的教學效果。
  計畫教學可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實施。在中、小學階段,常用的計畫教學方式通常是個人與小組兩種方式的組合。個人與小組的計畫教學可提供與真實世界相似的經驗,唯由二者所學到的技能、態度和價值各異。在強調合作學習的學校中,使用個人及小組的計畫教學活動日漸增加。
  至於計畫教學的成效,有關於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無定論,視研究者對「所要評量的內容」的定義而定。在許多僅強調知識的研究中,計畫教學並無明顯的功效。如果評量多重學習的效果時,計畫教學便顯得較有價值。研究中,如果讓學生評鑑教學活動時,計畫教學通常與學習結果有正相關,並且是學生認為最有幫助的一種教學法。研究中如有要求學生指認其興趣的來源或何者有助於維持其興趣的活動時,計畫教學經常是重要的一項。
  根據已成功地使用計畫教學的教師指出學習者必須學習如何在計畫教學的模式中扮演其角色。教師建議先從小型的計畫開始,並且在個人或小組的活動中,傳授有用的步驟。他們也認為學生應學習不同類型的計畫之步驟。雖然有些技能通用於不同類型的計畫,但不同類型的計畫通常必須具備不同的技能。
  教師們的其他建議包括:(1)明確的了解計畫和預期的成果;(2)確定的完成的日期;(3)定期的評量進步情形;(4)給學習者合宜的學習時間;(5)充足的資源;(6)足夠的空間;(7)教師或輔導員有足夠的時間來幫助學習者;(8)教師或輔導員有足夠的時間規劃;(9)年長的學生幫助較年輕的學生;(10)資源、時間的彈性和方法等的行政支援和(11)由研究計畫中所能學到的成果,評量學生。
  在以往的文獻中,計畫教學與某些解題、創造性和實驗室教學等並無明確的區別。此乃因在這些研究中,分析教學法時,將計畫教學與其他的教學方法相互混淆之故。不但各種教學法之優點、問題和學習成效很難決定,欲綜合這些研究的結果,亦屬困難。
  計畫教學也可用於校外。通常用於科學展覽、各種競賽(寫作、科學、數學、藝術與音樂)、男童軍和女童軍的活動、年輕人的農業和商業計畫及各種年輕人參與之地方性、區域性和國際性的發展計畫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計畫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