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詮釋資料標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adata standards
作者: 陳淑君
日期: 2013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詮釋資料標準(metadata standards)旨在建立可理解資料語義的共通規格,標準的組成,可由「標準強度性」與「組成的要件」兩個構面進行檢視。一、標準強度性一般而言,標準可從應用時,非常嚴謹與特定性、至相當寬鬆而一般性,概分為「技術標準」、「成規」及「指引」三種形式。(一)技術標準(technical standards)此為三者之中最精確而嚴格的形式,若正確地遵循此類標準,將可獲得具一致性的結果。通常此類標準的重要特徵,是已經過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的授權認可。例如:圖書館社群的「機讀編目格式」(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簡稱MARC)是ISO 2709標準。事實上,我們每日經常使用各類的技術標準,例如:ANSI X3.4是1986年國際標準組織公布的字符編碼標準,其以ASCII字碼,廣泛使用於電腦系統。(二)成規(conventions)又稱「規則」(rules)或「專業標準」(professional standards),意指在地化實務方面,更具彈性與容納性。一般而言,此類標準已由特定社群的大多數所認同並遵循。例如:檔案館社群的「檔案描述編碼」(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EAD)格式,是目前國際間檔案屬性典藏品詮釋資料格式的遵循標準。圖書館社群的「中國編目規則」,則為臺灣地區圖書館館員處理中文圖書編目時,共同依循的著錄規則。(三)指引(guidelines)提供更寬鬆的實務遵循原則與準則,以供組織機構應用。例如:美國研究圖書館組織(Research Library Group,簡稱RLG)於2002年發行「RLG檔案描述編碼最佳實務指引」(RL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提供給RLG所屬會員圖書館在採用EAD標準時實務應用的指引。雖然上述已提及EAD標準是檔案類文物的專業性詮釋資料標準,但是進入實務應用的階段,美國RLG參考EAD標準的相關文件,包括:EAD(version 2002)DTD[EAD DTD(version 2002)]、EAD Tag Library(version 2002)及美國檔案人員學會(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簡稱SAA)的EAD Application Guidelines等,整合並研製實務指引,說明EAD標準如何建置,包括:建立核心元件集、必備的元件與屬性,以提供跨機構組織間檔案資料的互通與資源探索,並提供廠商與EAD系統工具開發者更具體的功能需求指引。二、組成的要件從操作面可以區分為「資料結構標準」、「資料內容標準」及「資料值標準」等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的標準皆可以獨立運行。事實上,目前不只在檔案館社群認同這套描述層次,甚至以博物館、檔案館及圖書館社群為核心主軸的組織學會,也公開提出由「資料結構標準」、「資料內容標準」、「資料值標準」及相關「數位影像標準」與實務「建置層面標準」等構成一套完整的詮釋資料標準組成要件。綜合上述各方所提出的標準組成要件,雖然含蓋的範疇大同中略有小異,但可以肯定的是「資料結構標準」、「資料內容標準」及「資料值標準」所組成的詮釋資料標準,是目前致力於文化遺產資訊標準的最大共識。以下,茲就這三類標準分別說明:(一)資料結構標準(data structure standards)界定一個資訊系統內組成的資訊的元件,包括:輸入格式(例如:檔案館或博物館的登錄表單);輸出格式(例如:目錄、檔案清單);及記錄類型(例如:館藏、創作者)。它是資料元件之間實質或邏輯上的關係,用以支援特定的資料操作功能。特定社群自行發展具共識的資料結構標準最大的好處,是降低軟體開發與資料交換的成本效益。常見的資料結構標準,包括:圖書館社群的MARC、博物館社群的藝術作品描述類目(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簡稱CDWA)與視覺資源學會(Visual Resources Association,簡稱VRA)的視覺資源學會核心類目(VRA Core Categories)、檔案館社群的檔案編碼描述格式(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EAD)以及教育社群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所制定的學習物件詮釋資料(Learning Object Metadata,簡稱LOM)等標準。(二)資料內容標準(data content standards)提供上述資料結構標準的每個元件資訊輸入的規則、指引用詞的選擇及界定資料值的順序、語法與形式標點,以集結成一筆詮釋資料記錄。主要內容包括:日期與數量表達的格式;每個元件是否為必備或選擇性;每個元件的內容是否為控制詞彙或自由輸入;提供複雜成品或相關作品著錄方法(例如:作品之間的組件、層級或粒度關係如何在適當的資料元件內著錄);提供藏品基本與詳細著錄內容之方法等。常見的資料內容標準,包括:圖書館社群的英美編目規則(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 Second Edition,簡稱AACR2)、博物館社群文物編目指引(Cataloging Cultural Objects,簡稱CCO)與檔案館社群的Gener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ISAD(G))、Describing Archives: A Content Standard(簡稱 )、Rules for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RAD)、Manual of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MAD)等。通常此類型標準需與「資料結構標準」相互搭配運用,例如:圖書館社群的AACR2與MARC;博物館社群的CCO與CDWA;檔案館社群的ISAD(G)與EAD標準。(三)資料值標準(data value standards)以控制詞彙方法,提供用詞、名稱(例如:人名、團體名稱、地名)、文數字代碼或其他特定內容之清單或表格,用來支援並輸入至資料元件的內容。,依控制詞彙結構的深淺度,可以分為用詞清單、分類與類目表及關聯性清單等三大類。第一類「用詞清單」包括:權威檔、詞彙表、字典及地名詞典。第二類「分類與類目」包括:主題標題表及分類表或類目表。第三類「關聯性清單」包括:索引典、語意網路及知識本體等。常見的資料值標準,包括:圖書館社群的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簡稱DDC)、國會圖書館標題表(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簡稱LCSH);博物館社群之藝術與建築索引典(Art and Architecture Thesaurus,簡稱AAT)與地名索引典(Thesaurus of Geographic Names,簡稱TGN)等標準。如上所述,完整的詮釋資料標準構面,包含:資訊結構、資訊內容及資料值等三種類標準。通常,資訊結構標準是被設計最完善的一類,以下茲針對此種類標準,進行簡介。資料結構標準,可以概分為「一般性詮釋資料標準」與「特定性詮釋資料標準」兩大類型,前者通常具備簡單的格式(註:通常不超過15個元件),後者則具有豐富的格式(註:通常超過70個元件),茲以圖1展現這兩大類型詮釋資料的關係。 圖1一般性與特定性詮釋資料標準的關係 「一般性詮釋資料標準」的主要特色,是具有簡單、具延展性、跨學科及跨資料類型等屬性。最典型的代表是,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標準,其強調支援數位物件的資源探索。該標準於1999年完成第1.1版,並在200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Standard 15836-2003)。該標準以15個元件的簡單特質,嘗試描述各學科與各種資料類型的網路資源,具備核心與通用的優勢,為目前廣泛被應用的詮釋資料標準。「特定性詮釋資料標準」的主要特色,則是著重特定領域資訊的共同需求與著錄標準。所謂特定領域,可以依學科社群為界(例如: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標本館、數位學習等);依資料特性(例如:文字資料、數據資料、靜態影像、動態影像、音樂資料、地理資料等),此類詮釋資料常見的標準,整理如表1。 表1特定性詮釋資料標準列舉
 綜言之,詮釋資料格式可以依應用時的需求特定性,選擇「一般性詮釋資料」或「特定性詮釋資料」;後者,又可以依著重的不同特徵,區分為「學科社群詮釋資料」與「資料類型詮釋資料」。例如:某組織希望呈現典藏品「教育用途」的特徵,則會選擇以IEEE LOM作為詮釋資料標準,以描述其學習物件;另一機構希望呈現典藏品在檔案館社群的特徵,包含全宗、系列、卷、件等層級結構,以展示出一群有意義檔案的歷史與活動脈絡時,則會選擇以EAD作為藏品的詮釋資料標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詮釋資料標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