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承幹(1881-1963) - 教育百科
劉 | |
承 | |
幹 |
(1881-1963)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簡秀娟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別署求恕居士,生於光緒7年(1881),原籍浙江上虞,先祖於雍正年間遷居湖州南潯鎮。先世起家較晚,直到祖父劉墉才經商致富。父親劉錦藻曾纂輯〔清朝續文獻通考〕。承幹為長子,幼年出繼早死無子的伯父安瀾為後,安瀾頗精詩詞,曾輯錄〔清朝詩萃〕,未成而卒。承幹為光緒31年貢生,因科舉停廢沒有進一步功名。宣統中因連續在各地賑災捐銀,獲四品卿銜,友人習稱之京卿。民國後,以滿清遺老自居,長居上海老垃圾橋西之貽德里,卒於民國52年(1963),年83歲。 承幹藏書最多之時,達12,450部,160,000冊,600,000卷以上,以數目言,為民國後私家藏書之巨擘,無遜於國立圖書館。其有志聚書,「溯自宣統庚戌,南洋開勸業會於金陵,壞貨駢集,人爭趨之」,承幹「獨徒步狀元境各書肆,遍覽群書,兼兩載歸,越日,書賈攜書來售者踵至。」(劉承幹,〔嘉業堂書樓記〕)第二年辛亥革命事起,承幹由南潯遷居上海,許多遺老也集中於此,承幹與之結交,一些生活發生問題的遺老,或為尋求更可靠藏家,頗願將藏書讓售給他,承幹好之篤而力尤能致之,遠近書商亦接踵而來,承幹適逢其會,花費僅300,000元,很快就買到600,000卷古籍。 承幹初意專收史、集二部,以繼承其父編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和伯父輯〔清朝詩萃〕之業,實質上,凡所未備之書,無論新舊皆購藏,且不惜巨資,大有海涵萬家之勢,一時江南著名藏書家如:甬東盧氏抱經樓、獨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結一廬,豐順丁氏持靜齋、太倉繆氏東倉書庫等散出之書,無不歸之。 承幹於上海藏書處名求恕齋,因容納不下遽增之藏書,乃於南潯故居,新建嘉業堂書樓。嘉業堂藏書書目或藏書志有近十種,據統計,嘉業堂所藏宋本有77種,元刻78種,抄本校本近2,000種,其中稿本、抄稿本有數十部之多。 承幹對於所藏態度開明,家有善本樂於供人借抄,毫不吝惜,還為閱者備食宿,最後並將所藏歸公,俾公開閱覽。其不祕守藏書的另一重要表現為將所藏之孤本、精本刻印流傳,聘用當時最有名之刻工陶子麟、饒星舫,延請學養精深的繆荃孫、葉昌熾、董康主持校勘,自己也從事校注編纂。曾刻成叢書如:〔嘉業堂叢書〕、〔吳興叢書〕、〔求恕齋叢書〕、〔留餘草堂叢書〕、〔希古樓金石叢書〕等。所刻之書,據統計,達177種,3,000餘卷,講求質量,刻印精美,為民國以後刻書最多者之一。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人覬覦嘉業堂藏書,但出高價未能如意,反由中央圖書館透過鄭振鐸等人收購了1,200種明刊本。日後嘉業堂藏書有種種去向,如中研院、國立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圖書館、南京國學圖書館、大連滿鐵圖書館和香港大學均有部分收藏。此後,承幹將大量鬻而未盡的圖書全部捐獻歸公,嘉業堂成為浙江省圖書館的書庫,目前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之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劉承幹(1881-1963)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