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提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ㄡˇ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一]tí[二]shí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ㄚㄐㄩˇㄖㄨˊ:「ㄊㄧˊㄑㄧˇ」、「ㄊㄧˊㄅㄚˊ」、「ㄊㄧˊㄕㄥ」、「ㄊㄧˊㄍㄠ」。
  2. ㄩㄥˋㄕㄡˇㄒㄩㄢˊㄎㄨㄥㄋㄚˊ˙ㄓㄜㄖㄨˊ:「ㄊㄧˊㄉㄥ」、「ㄊㄧˊㄅㄧˇ」、「ㄊㄧˊㄕㄨㄟˇㄊㄨㄥˇ」。
  3. ㄕㄨㄛㄊㄢˊㄖㄨˊ:「ㄊㄧˊㄉㄠˋ」、「ㄊㄧˊㄐㄧˊ」、「ㄐㄧㄡˋㄕˋㄔㄨㄥˊㄊㄧˊ」、「ㄅㄨˋㄊㄧˊㄧㄝˇㄅㄚˋ」。
  4. ㄐㄩˇㄔㄨㄐㄧㄝㄕˋㄖㄨˊ:「ㄊㄧˊㄇㄧㄥˊ」、「ㄊㄧˊㄧˋ」、「ㄊㄧˊㄧㄠˋ」。
  5. ㄌㄧㄥˇㄑㄩˇㄖㄨˊ:「ㄊㄧˊㄏㄨㄛˋ」、「ㄊㄧˊㄎㄨㄢˇ」。
  6. ㄅㄚˇㄩˋㄉㄧㄥˋㄕˊㄐㄧㄢㄨㄤˇㄑㄧㄢˊㄧˊㄖㄨˊ:「ㄊㄧˊㄑㄧㄢˊ」、「ㄊㄧˊㄗㄠˇ」。
  7. ㄐㄧㄥˇㄐㄩㄝˊㄖㄨˊ:「ㄊㄧˊㄈㄤˊ」。
  8. ㄓㄣˋㄗㄨㄛˋㄖㄨˊ:「ㄊㄧˊㄕㄣˊㄒㄧㄥˇㄋ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用手懸空拿著。
    【例】提燈、提筆寫作 ◎
  2. 由下往上移。
    【例】提升、提高
  3. 由後往前移。
    【例】提前、提早
  4. 領取。
    【例】提款、提貨
  5. 舉出、揭示。
    【例】提名、提議、提要
  6. 振作。
    【例】提振精神、提神醒腦
  7. 談起、說到。
    【例】提及、舊事重提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解釋:
  1. →朱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用手懸空拿著。如:「提燈」、「提水桶」、「提筆寫作」。
2.從下往上移。如:「提升」、「提高」。
3.把預定時間往前移。如:「提前」、「提早」。
4.領取。如:「提貨」、「提款」。
5.舉出、揭示。如:「提名」、「提議」、「提要」、「提意見」。
6.振作。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腦」。
7.說、談。如:「提到」、「提及」、「舊事重提」、「這事不提也罷!」
8.警覺。《紅樓夢》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兒。」
[名]
1.舀酒、油等的長柄器具。如:「酒提」、「油提」。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提彌明,清代有提橋。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投擲。《戰國策.燕策三》:「(荊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2.參見「提防」、「提溜」等條。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解釋:
參見「朱提」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ê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舉出,揭示。
  2. [[動] ] 從下往上移。
  3. [[動] ] 把預定時間往前移。
音讀: the̍h
又音: 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拿取,獲得。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ㄧˊ

1. 懸持。如:「提燈」、「提筆」。《說文解字.手部》:「提,挈也。」《國語.越語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應使者。」晉.劉伶〈酒德頌〉:「止則操卮執瓢,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

2. 控持、執持。《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周禮.夏官.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

3. 領取。如:「提貨」、「提款」。《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差了我到溫州提這一干人犯去。」《醒世姻緣傳》第二○回:「監中提出小鴉兒來,也拔了四枝籤打了二十板。」

4. 率領、統領。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且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

5. 舉出、揭示。如:「提名」、「提議」、「提要」。《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唐.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6. 擢拔、獎掖。《北史.卷五六.列傳.魏收》:「然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醒世姻緣傳》第五回:「席間說起晁知縣指望二人提拔,要陞北通州知州。」

7. 扶持。《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唐.元結〈去鄉悲〉詩:「日行見孤老,羸弱相提將。」

8. 振作、振奮。如:「提振精神」、「提神醒腦」。

9. 談論。如:「提到」、「提及」、「舊事重提」、「這事不提也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太太聽見有人給公子提親。」《紅樓夢》第一○回:「聽見秦氏有病,連提也不敢提了。」

10. 舀取液體之長柄器具。如:「酒提」、「油提」。元.宮天挺《死生交范張雞黍》第四折:「有錢的,張打油提在不次選用料。」《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便將酒缸、酒提、匙、箸、盞、楪放在面前。」

11. 量詞,用於錢幣或執持之物體。《三國演義》第七七回:「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水滸傳》第八五回:「賜金一提,銀一秤,權當信物。」

1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提彌明,清代有提橋。

㈡ㄉㄧ

1. 投擲。《戰國策.燕策三》:「(荊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2. 警覺、防備。《紅樓夢》第六三回:「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兒。」《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馬十分跳躍,不提防,一個蹶子,把一位少年客的腿踢了一下。」

㈢ㄕˊ

「朱提」:山名。位雲南省昭通縣境,以出產白銀聞名。後世遂用以為銀兩之代稱。《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誼高矜厄且憐貧,三百朱提賤似塵。」清.宣鼎《麻瘋女邱麗玉》:「容即代籌朱提五百金,作為旅費。」

注音: ㈠ㄊㄧˊ ㈡ㄉㄧ ㈢ㄕ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提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