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接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ㄩˋㄏㄜˊㄌㄧㄢˊㄑㄧˇㄌㄞˊㄖㄨˊ:「ㄌㄧㄢˊㄐㄧㄝ」、「ㄐㄧㄝㄍㄨˇ」、「ㄐㄧㄝㄒㄧㄢˋ」。
  2. ㄐㄧˋㄒㄩˋㄖㄨˊ:「ㄊㄚㄐㄧㄝ˙ㄓㄜㄕㄨㄛㄔㄨㄕˋㄑㄧㄥˊ˙ㄉㄜㄏㄡˋㄒㄩˋㄈㄚㄓㄢˇ。」
  3. ㄔㄥˊㄒㄩˋㄌㄨㄣˊㄊㄧˋㄖㄨˊ:「ㄐㄧㄝㄅㄢ」、「ㄐㄧㄝㄊㄧˋ」、「ㄔㄨㄢˊㄗㄨㄥㄐㄧㄝㄉㄞˋ」。
  4. ㄕㄡㄉㄠˋㄖㄨˊ:「ㄐㄧㄝㄕㄡˋ」、「ㄐㄧㄝㄒㄧㄣˋ」、「ㄐㄧㄝㄉㄧㄢˋㄏㄨㄚˋ」。
  5. ㄎㄠˋㄐㄧㄣˋㄆㄥˋㄔㄨˋㄖㄨˊ:「ㄐㄧㄠㄊㄡˊㄐㄧㄝㄦˇ」、「ㄉㄨㄢˇㄅㄧㄥㄒㄧㄤㄐㄧㄝ」。
  6. ㄧㄥˊㄖㄨˊ:「ㄧㄥˊㄐㄧㄝ」、「ㄨㄛˇㄉㄠˋㄔㄜㄓㄢˋㄑㄩˋㄐㄧㄝㄋ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接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解釋:
  1. 相交、相觸。
    【例】交頭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
  2. 引領、招待。
    【例】接待、接機、迎接
  3. 收受。
    【例】接球、接電話 ◎
  4. 承繼、延續。
    【例】接替、接力、傳宗接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解釋:
[動]
1.交合、相觸。如:「交頭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交際、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萬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3.收、受。如:「接納」、「接電話」、「接到來信」。
4.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來的球。」《三國演義》第一七回:「遂自下馬接土填坑。」
5.連續、連接。如:「接續」、「接骨」、「接枝」、「接電線」、「上氣不接下氣」。
6.替換使延續。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賽」。
[名]
姓。如漢代有接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ap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迎接、接待。
  2. [[動] ] 連接、接合。
  3. [[動] ] 接到、收到。
  4. [[動] ] 替代。
  5. [[動] ] 繼續。
音讀: tsi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接洽、周旋。
  2. [[動] ] 迎接。
  3. [[動] ] 承受重量。
  4. [[動] ] 用手拿住對方遞過來的東西。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交合、相觸。如:「交頭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說文解字.手部》:「接,交也。」《禮記.表記》:「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 連續、連接。如:「接續」、「接骨」、「接枝」、「接電線」、「上氣不接下氣」。《字彙.手部》:「接,連也。」《儀禮.聘禮》:「君揖使者,進之。上介立於其左,接聞命。」漢.鄭玄.注:「接,猶續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

3. 替換使延續。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賽」。《字彙.手部》:「接,相續也。」《紅樓夢》第三六回:「這個事我不過是接手兒,怎麼來,怎麼去,由不得我作主。」《醒世姻緣傳》第八三回:「原來工部管街道的司官,合五城都屬他所管,逐鋪的總甲接替迎送。」

4. 靠近。《儀禮.聘禮》:「公揖入,立於中庭,賓立接西塾。」漢.鄭玄.注:「接,猶近也。」《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氣得接焉。」

5. 交際、招待。如:「迎接」、「接待」。《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欲放黃帝以上接神僊人蓬萊士。」《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兒寬》:「合祛於天地神祇,祗戒精專以接神明。」

6. 收、受。如:「接納」、「接電話」、「接到來信」。《平妖傳》第一回:「人若把箭去射他時,右來右接,左來左接,近來近接,遠來遠接,全然不怕。」《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口裏推托『不當』,手中已自接了。」

7.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來的球。」《字彙.手部》:「接,承也。」《莊子.秋水》:「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三國演義》第一七回:「遂自下馬接土填坑。」

8. 掌握、把持。《廣雅.釋詁三》:「接,持也。」《墨子.尚賢》:「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莊子.外物》:「接其鬢,壓其顪。」

9. 扶持。漢.袁康《越絕書.卷十.外傳記吳王占夢》:「聖得記,發而讀之,伏地而泣,有頃不起,其妻大君從旁接而起之。」《後漢書.卷一八.吳蓋陳臧列傳.陳俊》:「俊下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餘里。」

10. 迎射、捕捉。漢.趙曄《吳越春秋.卷二.闔閭內傳》:「走追奔獸,手接飛鳥。」《文選.卷二七.詩.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唐.李善.注:「凡物飛迎前射之曰接。」

11. 捆綁。《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唐.柳宗元〈童區寄傳〉:「二豪賊劫持,反接,布囊其口。」

12. 達到、遍及。《墨子.修身》:「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捨者其唯聖人乎。」《莊子.胠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

13. 姓。如漢代有接昕。

注音: ㄐㄧㄝ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接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