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永樂大典 - 教育百科
ˇ
ˋ
ˋ
ˇ
  • 漢語拼音 yǒng lè dà di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ǒng lè dà diǎn
解釋:
書名。明朝成祖敕編,聚經史子集等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按韻編排成書,王圻《續文獻通考》謂一萬一千一百冊,繆荃蓀謂一萬二千冊,為四庫全書編修前中國典籍之最大結集,惟迭經兵火,屢有散失,民國初年由翰林院移存教育部圖書館者,僅存六十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永樂大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洲松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永樂大典〕是類書名,由明成祖命解縉等所纂輯,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完成於永樂五年。初名〔文獻大成〕,後經增訂重修,命名為〔永樂大典〕,計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十萬餘言。
  永樂元年七月,明成祖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煙海,但散見放諸書籍,察找不易,遂命翰林學士解縉等人,將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匯輯成一書。解縉等即奉召編纂,依韻編次,前於次年十一月,奏呈成祖,成祖賜名為〔文獻大成〕,此即〔永樂大典〕之前身。後成祖認為該書採集不廣,記載太略,又於三年正月,敕諭解縉等人在原書的基礎上重修。永樂五年十一月,全書重修編成,成祖賜名為〔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以紀其事。
  〔永樂大典〕編纂之初,訂有凡例二十一項,對材料的取捨、分類、編排等都有明確規定,全書係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字,以字繫事。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以收集,並加以匯聚群介,甚為詳備。本書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技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史料。
  明嘉靖、隆慶間,曾依永樂時所繕正本另摹副本一分;正本約毀於明亡之際,副本至清咸豐時也漸漸散失。至清光緒時,八國聯軍人北京,副本大部分遭焚毀,未毀的幾乎全被劫走。一九六○年,北京中華書局將現存可蒐集到的七百三十卷,重新影印出版,惜已不完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永樂大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
介紹: 明 解縉等撰
明 嘉靖隆慶間內府重寫本
 
《永樂大典》是明代的一部規模宏大的類書。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為了整理歷代典籍,命翰林學士解縉等人編修一部類書,次年成書,定名《文獻大成》。但成祖以所纂尚多未備,且內容簡略,復命姚廣孝和解縉等共同監修,重行纂編,於永樂六年(1408)完成,改稱《永樂大典》。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
 
此部書收錄我國宋元以前重要的圖書文獻有七、八千種之多,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工技、農藝等各方面資料,采掇搜羅,極為浩博,且多世所不經見之書,明代之前大量秘籍佚文,藉此以傳。
 
此部書採「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的編輯體例,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字先注明其音義,次錄各韻書、字書的反切與解說,再備錄楷、篆、隸各體,然後彙輯與此字有關的各種資料,並依次抄錄。單字注解中的書名和作者名,全用紅字寫出,極為醒目。尤其可貴之處,在單字下所引各項材料,完全據原書整部、整篇或整段,全文錄入,一字不改,因而保存了許多古書的原來面目。就其體例而言,此部書實兼有字書、韻書、類書之綜合功用。
 
此部書自編成後,原擬複寫刊刻,因工費浩繁而罷,故只有寫本流傳。嘉靖年間(1522-1566)皇宮失火,此部巨帙差點付之一炬,明世宗因此命人照永樂原本摹寫副本一部,並將正本存放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然而因受兵燹之累,正本大約在明亡之時全部被毀,副本在明清易代之際始有亡佚,其後又陸續散失不少,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部份《永樂大典》遭焚毀,劫後所存又被英、美、德、俄等列強所劫奪。如今全書幸存僅三百餘冊,約為原數的百分之三。而且散藏於世界各地,本院則典藏其中六十二冊。
作者:
作品年代:
作品尺寸: 外觀尺寸(高、廣)50.5x30(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35x22.5(公分)
圖片: 永樂大典
資料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_永樂大典
授權資訊: 相關規範均依「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1.0版」及「CC BY 4.0」辦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