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登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ㄅㄛ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dē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ㄤˋㄕㄥㄉㄥㄌㄧㄣˊㄖㄨˊ:「ㄉㄥㄕㄢ」、「ㄉㄥㄍㄠ」、「ㄧˊㄅㄨˋㄉㄥㄊㄧㄢ」、「ㄉㄥㄈㄥㄗㄠˋㄐㄧˊ」。
  2. ㄎㄢㄗㄞˋㄐㄧˋㄌㄨˋㄖㄨˊ:「ㄉㄥㄅㄠˋ」、「ㄉㄥㄐㄧˋ」、「ㄉㄥㄌㄨˋ」、「ㄒㄧㄠㄒㄧˊㄧˇㄅㄟˋㄎㄢㄉㄥㄔㄨㄌㄞˊ˙ㄌㄜ。」
  3. ㄔㄥˊㄕㄡˊㄖㄨˊ:「ㄨˇㄍㄨˇㄈㄥㄉㄥ」。
  4. ㄎㄜㄐㄩˇㄕˊㄉㄞˋㄎㄠˇㄕˋㄏㄜˊㄍㄜˊㄌㄨˋㄑㄩˇㄖㄨˊ:「ㄉㄥㄎㄜ」、「ㄉㄥㄉㄧˋ」。
  5. ㄉㄥㄕˊㄌㄧˋㄎㄜˋㄖㄨˊ:「ㄧˋㄉㄜˊㄉㄠˋㄊㄚㄧˇㄆㄧㄥˊㄏㄨㄟˊㄌㄞˊ˙ㄉㄜㄒㄧㄠㄒㄧˊㄉㄥㄕˊㄊㄚㄍㄠㄒㄧㄥˋ˙ㄉㄜㄎㄨ˙ㄌㄜㄔㄨㄌㄞˊ。」
  6. ㄉㄥㄐㄧㄐㄧˊㄉㄧˋㄨㄤˊㄨㄟˋ
  7. ㄉㄥㄊㄨˊㄗˇㄓˇㄊㄢㄌㄧㄢˋㄋㄩˇㄙㄜˋ˙ㄉㄜㄋㄢˊㄗˇ
  8. ㄉㄥㄍㄜˊㄖㄜˋㄧˋㄓㄨㄥˇㄧㄡˊㄏㄟㄅㄢㄨㄣˊㄐㄧㄤㄅㄧㄥˋㄩㄢˊㄔㄨㄢˊㄖㄨˋㄖㄣˊㄊㄧˇ˙ㄉㄜㄐㄧˊㄒㄧㄥˋㄔㄨㄢˊㄖㄢˇㄅㄧㄥˋㄏㄨㄢˋㄓㄜˇㄑㄩㄢˊㄕㄣㄆㄧˊㄐㄩㄢˋㄈㄚㄕㄠㄨㄟˋㄏㄢˊㄊㄡˊㄊㄨㄥˋㄧㄢˊㄓㄨㄥˋㄕˊㄎㄜˇㄓˋㄖㄣˊㄙˇㄨㄤˊㄖㄨˊ:「ㄒㄧㄚˋㄊㄧㄢㄕˋㄉㄥㄍㄜˊㄖㄜˋㄗㄨㄟˋㄖㄨㄥˊㄧˋㄔㄨㄢˊㄖㄢˇ˙ㄉㄜㄐㄧˋ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登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ēng
解釋:
  1. 人從低處爬上高處。
    【例】攀登、登山、捷足先登
  2. 記錄、刊載。
    【例】登記、登報、登錄
  3. 科舉時代考試合格錄取。
    【例】登科、登第
  4. 穀物成熟。
    【例】五穀不登
  5. 北方方言。指穿著,通常指穿著鞋、褲類。
    【例】陳小姐足登三寸高跟鞋,仍然健步如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ēng
解釋:
[動]
1.上、升。由低處到高處。如:「登山」、「登峰造極」、「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詞:「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2.進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問其鄉里,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3.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登,禽獸偪人。」宋.蘇軾〈荔支歎〉:「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
4.記錄、刊載。如:「登記」、「登報」、「登帳」、「刊登」。
5.科舉考試合格被錄取。唐.鄭谷〈贈劉神童〉詩:「還家雖解喜,登第未知榮。」《新唐書.卷一六八.劉禹錫傳》:「登博學弘詞科,工文章。」
6.收取別人物品時的敬詞。如:「拜登厚賜」。
7.北方方言。指穿。如:「腳登長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棗紅鐵線紗夾馬褂,底下登著緞靴。」
[名]
姓。如三國時蜀國有登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上車。《說文解字.癶部》:「登,上車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一三.古辭.焦仲卿妻》:「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2. 上升。由低處到高處。如:「登山」、「一步登天」。《爾雅.釋詁下》:「登,陞也。」《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詞:「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3. 記錄、上載。如:「登報」、「刊登」。《周禮.秋官司寇.司民》:「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漢.鄭玄.注:「登,上也。」《福惠全書.卷六.錢穀部.催徵》:「登記銀錢數目,務需筆畫明淨,不許潦草磨擦改補。」

4. 增加、累積。《左傳.昭公三年》:「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國語.周語》:「若登年以載其毒,必亡。」

5. 掂量。《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鄧門上一見雕鏤精工,愛不釋手,登一登分兩,有二十來兩重。」

6. 進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問其鄉里,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7. 指科舉中試,合格錄取。唐.鄭谷〈贈劉神童〉詩:「還家雖解喜,登第未知榮。」《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旬日之間,金榜題名,已登三甲進士。」

8. 完成,實現。《詩經.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漢.毛亨.傳:「登,成也。」

9. 祭祀時盛肉器物。《爾雅.釋器》:「瓦豆謂之登。」《詩.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10. 進獻。《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漢.鄭玄.注:「登,進也。」

11.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登,禽獸偪人。」宋.蘇軾〈荔支歎〉:「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

12. 收取別人物品時之敬詞。如:「拜登厚賜」。

13. 當即、立刻。《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焦仲卿妻》:「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水經注.卷一五.洛水》:「自晨至中,紫雲沓起,甘雨登降。」

14. 北方方言。指穿。如:「腳登長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棗紅鐵線紗夾馬褂,底下登著緞靴。」

15. 姓。如三國蜀有登定。

注音: ㄉ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