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帕芙洛娃,安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vlova, Anna Pavlovna (1881-1931)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芭蕾舞者,在她死了50年後仍被後世視為最完美的芭蕾伶娜,對於發展芭蕾及喚醒世人對它的品味比誰貢獻的都大。她生於聖彼得堡,從小家庭貧窮,健康脆弱,趁一次聖誕節的機會,媽媽帶她去馬林斯基劇院(The Maryinsky Theatre)看《睡美人》的表演,興起她對古典芭蕾的熱愛及保衛的天職。十歲時被聖彼得堡帝國劇院學校(The St.Petersburg School of The Imperial Theatres)錄取,她的主要老師有強生(Johanson)和葛特(Guerdt)。帕芙洛娃以童星之姿開始她的舞蹈生涯,她的第一個重要角色是在裴堤帕(Petipa)所編的《兩顆星》(The Two Stars)中之獨舞者。1898年她在畢業公演中的優異表現,已被視為將成氣候的舞者,有表演的天份加上純正的技巧。1899年在馬林斯基劇院(The Maryinsky Theatre)成為首席獨舞者,1906年晉生為首席芭蕾伶娜。湊巧米契爾.佛金(Fokine)正在振興俄國芭蕾舞蹈,帕芙洛娃當然加入此運動,但是卻不削減她對傳統古典芭蕾純正技巧的鑽研,在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的指導下努力不懈。1907年隨佛金去莫斯科巡迴演出,1908年會同艾都夫.波姆(Adolf Bolm)在西歐舞團(Western Europe)演出。接看隨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The Diaghilev Ballet Russe)到德國及巴黎演出。在巴黎演出的《仙女們》(Les Sylphides)造成極大的轟動,她功不可沒。在狄亞格烈夫舞團前,佛金已為她編創了許多重要角色,例如《天鵝》(The Swan)、《阿爾米德小屋》(Le Pavillon d´Armide)及《蕭邦尼亞娜》(Chopiniana)……等。其中最著名的為《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成為帕芙洛娃永遠的形象標記。1908年她第一次在波姆舞團演出《天鵝湖》(Swan Lake)之雙人舞,隔年第一次演出整齣芭蕾(whole length Ballet)。1913年她也離開馬林斯基劇院。或許她成為世界著名的舞蹈巨星,是因為她並不屬於任何舞團,還有她的個性強烈的足以掩蓋任何可能對她的編舞者的光芒。她的舞蹈生涯被肯定的舞作包括:《舞蹈》(The Dance)、《天鵝》(The Swan)、《動作概要》(The Epitome of Movement),僅只於此。除了《天鵝》,她的劇照比她的表演還有名,她的舞碼並不為當代所認同。帕芙洛娃變成一幅圖像,既非一個芭蕾伶娜也不完全為舞團的團長。事實上她必須對她的舞碼負一部分責任,她所編的舞可信的有14部,從《蝴蝶》(Le Papillon, l910)到《化裝舞會》(Masquerade, 1926),最有名的是《雪片》(Snow-Flakes, 1915)、《蜻蜓》(Dragonfly, 1915)及《秋葉》(Autumn Leaves)。將大自然的動作和芭蕾舞技巧的關係串在一齊,是蠻感性的作品。人們對她有一個苛刻的指責就是音樂、舞台設計與編舞的手法都太平凡,然而她卻有能力使最平凡的作品重獲生命,充滿詩意,頗具真摯性及美感。她的部分神秘在於她規律性的巡迴演出,其範圍不僅在紐約-費城-波士頓,還包括美國各地。她和她的舞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外的南美、日本、中國、爪哇、印度、新奧爾良和澳洲演出。不管在那裡、任何情況;劇場豪華還是破爛;觀眾水準高雅還是粗俗,她照跳不誤,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和狄亞格烈夫不同的地方是,狄亞格烈夫針對巴黎、倫敦、蒙地卡羅及歐洲的其它成市的知識分子,而她卻是將舞蹈的藝術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研究及學習當地的風俗民情,所以她曾和日本老師工作,與印度最偉大的舞蹈家烏岱.山-卡(Uday Shan-Kar)合作過。她通常和四個伙伴工作 ── 米凱爾.摩金(Mikhail Mordkin, l909-1911),羅蘭.諾維可夫(Laurent Novikoff, 1911-),亞力山大.沃利尼(Alexander Volinine, l914-)及皮耶.芙拉第米若夫(Pierre Vladimiroff, 1927-1931)。她的舞團原本由俄國及波蘭女舞者組成,逐漸將斯拉夫的熱情,改由大不列顛的訓練和紀律的英國年青女舞者代替。她常抱怨:「為什麼嘴唇緊閉,面無表情?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管她的脾氣如何,她還是對她們蠻具母愛的,給予令人讚嘆的訓練,某些舞者仍繼續以此方法教導她們的學生。她的兩組團員負責傳播帕芙洛娃的舞蹈概念,同時協力推展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的義大利派技巧,他們日後都成為世界(美國)芭蕾的名師。例如:摩金,諾維可夫,瑟吉.吳瑞斯基(Serge Oukrainsky),安德亞.帕芙蕾(Andreas Pavley)(在芝加哥),米瑞爾.司圖亞(Muriel Stuart),喬易斯.可(Joyce Coles)……等等。加上加入舞團的美國舞者回美國後,他們大致上對不同的舞蹈形式非常有影響,包括于伯.史托維(Hubert Stowitts)(以表演者和藝術家著名)及「東岸」(The East Coast)最重要的節目主持人卻斯特.黑爾(Chestcr Hale)。特別要提的是離開帕芙洛娃的舞者大多在表演歌舞劇或大眾化舞蹈,而非古典芭蕾或舞劇舞蹈。帕芙洛娃的形像,也透過她l916年在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1 Studio)所拍的默片《波特奇啞女》(The Dumb Girl of Portici)而聞名於世,透過報上的許多訪談,帕芙洛娃對舞蹈、流行、健康及自然文化的觀感,曾是新聞界主要的報導內容,特別在廣聞臺(The Hearst Chain)上好幾年。在藝術上,除了尼金斯基,瓦司拉夫(Nijinsky Vaslav),帕芙洛娃也是世人最愛模仿的對象。從1910至1930年間,一些帕芙洛娃的諷刺劇,幾乎在百老匯每齣輕鬆的歌舞劇中出現,另一方面倫敦的許多音樂喜劇也經常表演。在她生前及死後多年,一直是舞壇和大眾媒體歌詠談論的主題。最後以其師恩利可.卻革堤的一句話來顯露她的神秘:「我可以在舞蹈上什麼都教她,但是帕芙洛娃卻擁有只有上帝能給她的東西!」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帕芙洛娃,安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