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婁東畫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清代最興盛的畫派,係以王原祁為首所形成的婁東畫派;又稱太倉畫派,係因「四王」之中王時敏、王原祁祖孫和王鑑都是江蘇太倉人,太倉三王和後學稱為婁東畫派,勢力在王翬的虞山畫派之上。王原祁(1642~1715),生於崇禎十五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字茂京,號麓臺。山水畫自幼得祖父王時敏的傳授指點,遍臨五代宋元名跡,又得王鑑指導,多方汲取營養,筆墨功力深厚,畫風宗承黃公望,以自然樸拙見長,自稱筆端如金剛杵。旨在救正松江畫派末流用筆纖弱甜俗的缺失,短處則是筆法生拙,易傷畫韻,且墨法重滯。王原祁在康熙時中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受到皇帝青睞,政治地位顯赫,追隨者眾多,遂形成婁東畫派。主要畫家有唐岱、董邦達、華鯤、黃鼎、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以及傳承家學的小四王、後四王。
  唐岱(1673~1752),生於康熙十二年,卒於乾隆十七年,字毓東、靜岩,號愛廬、默莊,滿洲正白旗人。工山水,初從焦秉貞學,後為王原祁弟子。用筆沈厚,布置深穩,多得力於宋元。精畫理,著有〔繪事發微〕。
  董邦達(1699~1769),生於康熙三十八年,卒於乾隆三十四年,字孚存,號東山,浙江富陽人。工山水,善用枯筆,鈎勒皴擦,頗具逸韻,取法董源、巨然及黃公望,又得力於董其昌,論者有古今三董相承之說。
  黃鼎(1660~1730),生於順治十七年,卒於雍正八年,字尊古,一字曠亭,號閒浦,一號獨往客,晚號淨垢老人、邱園弟子,江蘇常熟人。布衣,山水受業於王原祁,兼師王翬,筆墨蒼勁秀逸。遍遊名山,得其體貌;又因看盡九州山水,下筆有生氣,凡遇詭奇殊絕之景,一一寄之於畫。
  方士庶(1692~1751),生於康熙三十一年,卒於乾隆十六年,字循遠,一字洵遠,號環山、小獅道人,安徽新安人,居江蘇揚州。能詩,工畫山水,黃鼎弟子,功力深邃。重視法度,用筆靈敏,氣韻駘宕。
  張宗蒼(1686~1756),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卒於乾隆二十一年,字默存、墨岑,號篁村、太湖漁人,晚號瘦竹,蘇州人。黃鼎弟子,善山水,筆力沈著,山石用乾筆積累,後以焦墨醒。又專長於渴染,林木蔥蔚,盡去畫院甜熟習氣。
  錢維城(1720~1772),生於康熙五十九年,卒於乾隆三十七年,字宗磬,號茶山、幼庵,晚號稼軒,江蘇武進人。自幼喜畫,出筆老到,後又得董邦達指授,藝事更精進。山水筆意仿王原祁,丘壑幽深,筆墨沈厚,能界畫。
  小四王中,王昱為王原祁胞弟,山水最近原祁風貌,筆墨於雄渾中有秀潤氣,又擅淺絳設色。王愫為原祁從子,善用乾筆皴擦,得元人簡淡之意;間作青綠,亦秀韻有致,淺綠竹石亦佳。王宸為原祁曾孫,山水沿承家學,以元四家為宗,而深得大癡法,枯筆重墨,風格荒古。王玖為王翬曾孫,承家學,並游於黃鼎之門,善用枯筆,兼取虞山、婁東二派之長。
  從四王中,王三錫為王昱從子,傳承家學,巨幅松石,時稱獨絕。王廷元為王玖長子,山水清雅可觀。王廷周為王玖次子,山水承家學,具有輕靈秀潤之致。王鳴韶則兼學虞山派。
  上述畫家以黃鼎、方士庶蛟能有自己作畫面目,董邦達、錢維城則上逼董其昌、黃公望,兼承松江派遺意。但整體而言,婁東派的畫家雖各擅一技,名噪當時,卻因徒然臨摹古人,未能脫離「四王」在形式上保守陳舊之流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婁東畫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