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荀子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xún z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ún zǐ
解釋:
1.戰國時趙人荀況。參見「荀況」條。
2.書名。戰國時趙人荀況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有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書本儒家崇禮、正名之說而主性惡,為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荀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sün Tz (約313B.C.-238B.C.)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名況,又稱荀卿。戰國(西元前475∼西元前221)末期趙國人。齊威王、宣王時曾到齊國講學,去秦國考察,又至楚,春申君委以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廢,就定居於蘭陵,著書數萬言而卒。『荀子』共三十二篇,歷來被視為儒家重要的著作。荀子主張「性本惡」,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以「禮」、「法」來維護社會秩序之平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荀子(西元前315~前236)名況,字卿,時人尊稱「荀卿」,趙國人,係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約生於趙武靈王十一年,卒於趙悼襄王九年。他曾講學於齊國的稷下,三度為祭酒。因受讒言,離齊至秦,會見秦昭王和秦相范雎,建議秦國重用儒者,實行仁義,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慣例。後往楚國,楚相春申君委以蘭陵令;卸職後遂定居蘭陵,著書立說,直至終老。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性惡,認為人性中生而就具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等不好的情欲,若順此發展,就會產生爭奪、殘賊、淫亂等惡性來,故必須經由教育、禮義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方能為善。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關於教育目的,荀子認為在於「化性起偽」,進而培養士、君子、聖人。他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故學者,固學為聖人也。」
  在教育內容方面,荀子繼承儒家傳統,以〔書〕、〔詩〕、〔禮〕、〔樂〕、〔春秋〕為教材,並特別重視「禮」,認為「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教育在使人能在「禮」中思索,堅守「禮」的規範,並且從內心愛好「禮」,以臻於聖人之境。
  關於教育方法,荀子曾提出以下幾個原則:
  1.強學力行:主張學習要注重聞、見、知、行,並認為行比知更為重要。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2.虛壹而靜:強調為學要「虛」、「壹」、「靜」。所謂「虛」就是虛心,所謂「壹」即為專心,所謂「靜」即是靜心。能夠「虛壹而靜」,才能做到「大清明」,達到認知上完全透徹、無所偏蔽之境。
  3.學思兼顧:荀子繼承孔子思想,認為在學習上學與思二者都不可缺。他說:「學不可以已。」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4.積漸全盡:認為學習要全面、徹底、精粹。他說:「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5.專一有恆:主張學習要專一,要有恆心,堅持不懈。他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又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不但繼承了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又吸收了道、墨、法、名各家學說,為先秦時期集大成之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凡二十卷,三十二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