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然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ㄨㄟˋㄓㄥˋㄑㄩㄝˋㄖㄨˊ:「ㄉㄚˋㄇㄧㄡˋㄅㄨˋㄖㄢˊ」、「ㄅㄨˋㄧˇㄨㄟˊㄖㄢˊ」。
  2. ㄖㄨˊㄘˇㄓㄜˋㄧㄤˋㄖㄨˊ:「ㄨㄟˋㄅㄧˋㄖㄢˊ」、「ㄉㄠˋㄔㄨˋㄐㄧㄝㄖㄢˊ」。
  3. ㄒㄧㄥˊㄖㄨㄥˊㄘˊㄏㄨㄛˋㄈㄨˋㄘˊㄘˊㄨㄟˇㄅㄧㄠˇㄕˋㄓㄨㄤˋㄊㄞˋㄖㄨˊ:「ㄖㄥˊㄖㄢˊ」、「ㄡˇㄖㄢˊ」、「ㄔㄠㄖㄢˊ」、「ㄏㄨㄤˇㄖㄢˊ」、「ㄇㄤˊㄖㄢˊ」。
  4. ㄓㄨㄢˇㄓㄜˊㄘˊㄉㄢˋㄕˋㄖㄨˊ:「ㄖㄢˊㄦˊ」。
  5. ㄔㄥˊㄐㄧㄝㄘˊㄖㄨˊ:「ㄙㄨㄟㄖㄢˊ」、「ㄖㄢˊㄏㄡˋ」、「ㄖㄢˊㄗㄜ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然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
解釋:
  1. 燒。燃的本字。
    【例】火之始然
  2. 對、正確。
    【例】然否、不以為然
  3. 如此。
    【例】不然、然後
  4. 連接詞。但是、可是。
    【例】話雖如此說,然亦有例外。
  5. 詞綴。放於形容詞或副詞後面。
    【例】斐然、赫然、恍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án
解釋:
[動]
1.燒。燃的本字。《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2.贊同。《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沛公然其計,從之。」《三國演義》第一回:「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形]
對、正確。如:「不以為然」。《論語.雍也》:「雍之言然。」
[代]
如此。《論語.憲問》:「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葉封弟辯〉:「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吾意不然。」
[連]
1.但是、可是。《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雖。《董西廂》卷八:「師言然善,奈處凡浮,遭此屈辱,不能無恨。」
3.然後。《隋書.卷七○.李密傳》:「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
[助]
1.形容詞或副詞詞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2.用於句末,表肯定、斷定的語氣。《論語.憲問》:「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禮記.檀弓下》:「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3.表示比擬的語助詞。《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
[歎]
唯,表應答。《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公見其妻曰:『此子之內子邪?』晏子對曰:『然!是也。』」
[名]
姓。如漢代有然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iân/liâ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燒。今作「燃」。《說文解字.火部》:「然,燒也。」《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三國志.卷一五.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劉馥》:「夜然脂照城外,視賊所作而為備,賊以破走。」唐.劉長卿〈揚州雨中張十宅觀妓〉詩:「夜色帶春煙,燈花拂更然。」

2. 贊同、同意。《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沛公然其計,從之。」《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羽然其言,乃赦外黃當阬者。」《三國演義》第一回:「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3. 對、正確。《論語.雍也》:「雍之言然。」《老殘遊記二編》第五回:「到底也沒有一個人說一句閒話,並沒有半點不以為然的意思。」

4. 唯,表應答。《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公見其妻曰:『此子之內子邪?』晏子對曰:『然!是也。』」

5. 如此。《論語.憲問》:「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莊子.天地》:「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志,人情趨利,比比皆然。」

6. 但是、可是。《左傳.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管子.兵法》:「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列傳.序》:「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7. 然後。《隋書.卷七○.列傳.李密》:「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

8. 雖。《董西廂》卷八:「師言然善,奈處凡浮,遭此屈辱,不能無恨。」

9. 當助詞:

⑴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如:「斐然」、「恍然」。《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七:「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

⑵ 用於句末,表肯定、斷定之語氣。《論語.憲問》:「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禮記.檀弓下》:「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⑶ 表示比擬之語助詞。《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紅樓夢》第一回:「不過作者要寫出自己的那兩首情詩艷賦來,故假擬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亦如劇中之小丑然。」

10. 姓。如漢代有然溫。

注音: ㄖ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然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