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斯道的學校改革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sedow's Designing for School Reformation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汎愛主義(Philanthropism)倡導者巴斯道(J.B. Basedow, 1723~1790),以其所受良好人文學校(Ritter Akademic)教育的背景,精研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教育巨著〔愛彌兒〕(Emile)的領悟,提出深具理想的學校改革計畫,努力去實現盧梭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教育理想及兒童教育的新教育法。
  巴氏結合盧梭和拉夏洛泰(Louis-R. de La Chalotais)的國民教育理論,潛心致力於教育改革研究及其運動的推展,一方面他極力主張國家應設全國教育委員會,負起主管學校工作、圖書、講堂及一切與公共教育有關事務的責任,另一方面他堅決主張廢除學校形式,回歸自然,倡導汎愛主義的教育運動。
  巴氏以為在全國教育委員會的主管之下,學校的設置應分為二類:一為普通學校,另一為特種學校。就前者而言,它是為十至十五歲富家子弟而設,旨在促其入文科學校預作準備;就後者而言,它是為平民子弟而設,旨在促其身體鍛鍊,並在遊戲中進行早年的教育,以及人類基礎知識教育。巴氏不贊成學校工作受到教派的導引和控制,他力主學校應超越教派而具開放性,才會讓兒童在學校的生活與教育,享有歡樂的學習和愉快的夢想。
  巴氏教育改革計畫的付諸實施,是因其改革的理念與遠見深受里奧波德(F. Leopold)的賞識,並予以設校的大筆財源贊助,終於德紹(Dessau)鎮上創設汎愛學校。依巴氏的教育觀與教學法來看,巴氏汎愛學校的教育之所以具有改革的效應,乃在於其求諸盧梭自然哲學教育的思想見地,其一切教育措施完全表現新學校的實驗作風。巴氏將汎愛學校的學生,依其資賦與家庭背景,分成下列三組,施以不同的課程與教學方案,以達成其不同組別的教育目標,奠定社會不同階層人才培育的基礎,增益大眾幸福的目的。
1.富家子弟:接受普通學校性質的教育,尤重〔初級讀本〕(The Elementary Work)的修習,以充實進入文科學校的基礎能力。2.貧窮而資賦優良的子弟:依其不同的特殊條件來施教,助其成為教師。3.貧窮而才能較差的子弟:接受實際勞動的教育,以學習各種手工及家務勞動的技能。巴斯道的學校教育改革,是盧梭自然教育原理的具禮實行,並見諸於汎愛學校運動的史實記載。巴氏學校教育改革之所以完全改變德國教育的特質,乃在於其強調手工訓練的教育價值,及兒童學習實用的教材。他雖承襲盧梭自然哲學的教育原理,並無新穎獨創,但他也主張授以宗教與道德真理的教育,亦有其獨特性、啟蒙性與建設性的見解。巴氏強烈主張學校教育的改革,應朝自然化、開放性及技藝性的方面,作實際的改進,才能使學校生活與教育的實施,真正破除狹隘思想的門戶之見。巴氏極力主張學校應向各種教派開放,且不得施以教派的教學之最大的理由,即在於此。  巴氏學校教育改革的歷程,首重教育觀念上的革新,要能破除傳統學校教育的褊狹之見,要有勇於開創學校新局的實驗作風,才能使學校教育的一切設施,表現出新學校的教育形象。
  巴氏學校教育的改革,著眼於家庭、父母與國家,有其持久價值的理想。他認為人類的愛高於一切,是以學校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培養兒童愛人類的心;以此為教導青年建立人道信念的價值,並為其日後入社會追求實用及幸福的生活作好準備。巴氏新創的實驗學校之所以取名「汎愛」的最大用意,即在於此。
  巴氏以為成功的學校教育,端賴適當的教師與合用的教材,尤以適合兒童學習之用的教本為最。巴氏巨著〔初級讀本〕,圖文並茂,包羅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儘管內容甚為龐雜,但卻得到人們的稱讚,亦受中上階層知識分子的歡迎。因此,巴氏主張切合學生實用的教育內容,應採百科全書的課程,包括自然史、數學、測量、商業、宗教、體操及各種實用技藝等。
  巴氏認為適當成功的教學法,要以自然法則與理性法則為理論基礎,活用於教育實際的活動中,多用客觀舉證的說明,多提供戶外的活動,讓學生於實地教學中,獲得有特殊價值的知識,及增進身心的健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斯道的學校改革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