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文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anistic School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文學校成為西洋教育史上具有時代性、社會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教育體制,始於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所推展的中等學校教育。惟此種學校的史源,可推溯至希臘時期和羅馬希臘化時期的文法學校,及其所實施的博雅的審美教育與實用的政法教育。
  文藝復興的基本精神,在於恢復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使其得以新生及再生;是以文藝復興運動掀起人文主義(humanism)的浪潮,也促成人文主義教育的盛行,而人文學校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產物。
  人文學校是一種以人文主義為出發點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均以人文思想為根柢;而其教育發展與設施亦循人文教育的藍圖與路線,以教人認識並追求人的自然性、自由性、自主性、尊嚴性與價值性的覺醒,及重視並把握人的現世生活喜悅和內在心靈寧靜為其終極目的。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拉丁文學家維多利諾(Vittorino da Feltre, 1378~1446)所設立的「喜悅學校」(school of pleasure),是一所散播人文理想、推展人文教育的宮廷式學校(court schools),其後文藝復興時期所設立的新式中等學校,均以宮廷式人文學校為楷模,蓬勃發展,影響甚大。有關人文學校的內涵,簡述於下:
1.人文學校的教育理念:人文學校的教育發展與設施,乃依人文思想而構想設計,其有其人文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方案。在教育理念方面,乃是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目的,在教育實施方面,則是人文課程的安排及人文教育方法的應用。人文學校教育的最大功能,不僅限於個人和社會實利的獲致,更在於全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的實現。是以人文學校的教育理想,不只在培養有知識、能思考的有用人,而且要培養有廣博藝能且純樸的「幸福人」。此種理想,徵諸於文藝復興時代「學者中的學者」伊拉斯慕士(D. Erasmus)所主張的「教育目的,在於使人具完善的思想觀念、溫文的禮儀行為及永恆幸福的人生觀」,即可獲明證。
人文學校的教育實施,為實現其理想並達成其目的,其教育內容極為注重古典文學、古代語文的課程,尤其是拉丁文學與希臘史詩、希臘語文、拉丁語文和希伯來語文,及歷史、地理、修辭、演講等人文學科。而其教學方法,為配合人本精神,特別注重訓練與練習,對於古典語文的學習,尤其注重原始資料的探究與批評。
2.新式中等學校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者所倡設的人文學校,逐漸形成歐洲新式的中等學校,奠定西洋教育發展過程中中等教育體制的基礎。此一時期歐洲各國推展人文中等學校教育,以義、法、德、英等國的發展,最為積極迅速,亦最具特色。儘管各國所設的人文中學名稱雖不相同,在義大利為宮廷學校(palace school),在法蘭西為法蘭西學院(College de France),在日耳曼為古文學校(Gymnasium),在英倫為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但其教育內容的重心,注重古典語文的課程,則並無二致。3.人文學校教育的評價:人文學校的教育,因崇尚古典的希臘與羅馬文學,遂刺激了本國語文及地方文學的興起;而注意兒童的學習能力,雖不強迫兒童學習,然兼顧訓練與練習,亦為一種新教學法;至於注重文化的課程與教材,尤其加強歷史教育,傳承人類藝術與文明的成就,激發兒童成為「歷史人」的心向,也助長具思想解放與自由觀念的發展,並散播近代民主教育的種子;此外,講求教育應無階級之分,又普遍重視女子教育,已開近代教育機會均等及免費強迫教育之先河。人文學校教育的設施,雖有其貢獻,但也有一些缺失;這些缺失累積成為今日學校人文教育的弱點及其施行不受社會公眾重視的原因。簡略地說,人文學校教育的缺點,有下列幾項:  (1)人文學校教育勢力擴大,固有助於高尚品格的文雅人之培育,但其發展方向卻偏向學校只是求知識、做學問的場所,無形中造成輕視勞力的士大夫的心態與社會階級的對立。
  (2)人文學校古典語文教育的實際活動,只注重希臘語文、拉丁語文及希伯來語文的教學,疏於本國語之教育,且其教學又側重文法與文體,講求文字之美,而忽略古典文學的內容與精神,徒然模仿刻板的形式。此種僅觸及古典語文的表面,未能把握其內容精華的古典文學教育,形成一種文字表達優美,內容卻空洞無物的西塞祿主義(Ciceronianism),亦被譏為文字主義(verbalism),或文法主義(grammarianism)。
  (3)人文學校的教育活動,雖也強調兒童教育設施應顧及兒童本性所其有的稟賦,但因其視兒童為成人,施以深奧枯燥的教訓,不符兒童心理發展,因而影響兒童的道德的發展,徒具道德的觀念與形式,而欠缺道德的實踐能力與具體行為。
  (4)人文學校教育活動設施,雖基於希羅文化新生與再生的人文思想,但卻忽視美育及種種美術教學活動,實為美中不足的憾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文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