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明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ㄖˋ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mí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ㄤㄌㄧㄤˋㄖㄨˊ:「ㄇㄧㄥˊㄌㄧㄤˋ」、「ㄍㄨㄤㄇㄧㄥˊ」、「ㄇㄧㄥˊㄢˋ」。
  2. ㄕˊㄒㄩˋㄘˋㄩˊㄒㄧㄢˋㄐㄧㄣ˙ㄉㄜㄖㄨˊ:「ㄇㄧㄥˊㄋㄧㄢˊ」、「ㄇㄧㄥˊㄊㄧㄢ」。
  3. ㄌㄧㄠˇㄐㄧㄝˇㄊㄨㄥㄒㄧㄠˇㄖㄨˊ:「ㄇㄧㄥˊㄌㄧˇ」、「ㄇㄧㄥˊㄅㄞˊ」、「ㄕㄣㄇㄧㄥˊㄉㄚˋㄧˋ」。
  4. ㄑㄧㄥㄔㄨˇㄖㄨˊ:「ㄇㄧㄥˊㄅㄧㄢˋㄕˋㄈㄟ」、「ㄦˇㄘㄨㄥㄇㄨˋㄇㄧㄥˊ」、「ㄏㄟㄅㄞˊㄈㄣㄇㄧㄥˊ」。
  5. ㄕˋㄌㄧˋㄕˋㄐㄩㄝˊㄖㄨˊ:「ㄇㄧㄥˊ」。
  6. ㄍㄨㄥㄎㄞㄒㄧㄢˇㄌㄨˋ˙ㄉㄜㄖㄨˊ:「ㄇㄧㄥˊㄒㄧㄢˇ」、「ㄇㄧㄥˊㄑㄧㄤㄧˋㄉㄨㄛˇㄢˋㄐㄧㄢˋㄋㄢˊㄈㄤˊ。」
  7. ㄘㄨㄥㄏㄨㄟˋㄧㄡˇㄓˋㄏㄨㄟˋ˙ㄉㄜㄖㄨˊ:「ㄘㄨㄥㄇㄧㄥˊ」。
  8. ㄔㄠˊㄉㄞˋㄇㄧㄥˊ
  9. ㄇㄧㄥˊㄇㄧㄥˊㄒㄧㄢˇㄖㄢˊㄖㄨˊㄘˇㄑㄩㄝˋㄕˊㄖㄨˊ:「ㄓㄜˋㄕˋㄇㄧㄥˊㄇㄧㄥˊㄕˋㄊㄚㄗㄨㄛˋ˙ㄉㄜㄊㄚㄑㄩㄝˋㄅㄨˋㄔㄥˊㄖ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解釋:
  1. 光亮,光線充足的。與「暗」相對。
    【例】明月、明亮 ◎
  2. 清楚。
    【例】是非不明、黑白分明、去向不明
  3. 公開、顯露。
    【例】明鎗易躲,暗箭難防。
  4. 通曉。
    【例】明白、明瞭、深明大義
  5. 聰慧。
    【例】明智、聰明
  6. 心地磊落的。
    【例】明人不說暗話。
  7. 才德高顯的。
    【例】明君、明主
  8. 時序次於現今的。
    【例】明天、明年
  9. 視覺眼力。
    【例】失明、明察秋毫
  10. 朝代名。(西元1386∼1644)朱元璋代元,國號明,十六帝。首都在應天府(南京) ,成祖政變成功後移至順天府(北京),屢受北方蒙古人及東南沿海日寇海盜的騷擾,最後亡於滿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íng
解釋:
[動]
1.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形]
1.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名]
1.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神靈。如:「神明」。
4.朝代名。參見「明朝」條。
5.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bî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b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miâ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照臨、發亮。如:「明月」、「明亮」。《說文解字.朙部》﹕「朙,照也。……明,古文朙,从日。」《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南朝宋.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韓安國》:「清水明鏡,不可以逃形。」《新唐書.卷一二二.列傳.魏元忠》:「夫明鑑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3. 昭示、發揚、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4. 顯著。如:「明顯」、「明效」。《漢書.卷四八.賈誼傳》:「此天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這個明明借此勾引人。」

5. 公開、顯露。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列傳.序》:「明發姦伏,吏端禁止。」明.朱權《荊釵記》第二九齣:「我當初嫁你,也是媒正娶,又不是暗地裡偷情。」

6.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正其誼不牟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那小孩子不肯說破,是個孝子。我必要剖明這一件事。」

7. 聰慧、悟性很高、才德高顯。如:「聰明」、「明智」、「明君」。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

8. 時序在後。如:「明年」、「明天」。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老殘遊記》第七回:「我這裡有個族弟,明天就到的,可以讓他去一趟。」

9.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10.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詩:「人神幽明絕,朋好雲雨乖。」

11. 神靈。《左傳.昭公十五年》:「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只為好日來不及,感得神明之力,遣個猛虎做媒!百里之程,頃刻送到。」

12. 「明朝」:朝代名。(西元1368~1644)朱元璋代元,國號明。原都應天府(南京),成祖政變成功後移都順天府(北京),屢受北方蒙古人及東南沿海日寇海盜的騷擾,最後亡於滿清。

13.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注音: ㄇ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