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憂天憫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即「悲天憫人」。見「悲天憫人」條。01.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一二.佳句類》:「此類數十句,雖古作者無以加,而其憂天憫人之意,亦間見於篇。」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悲天憫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山,不出來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學問與情操,前來從他求學,後來才被德宗召為諫議大夫。韓愈就在文章中假設有人問:「陽城不是自願要作官的,他不發言也是謹守本分,何必這麼苛責他?」韓愈回答:「自古以來,聖賢之人都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與權勢而作官,而是憂慮時局的動盪,哀憐百姓的疾苦。學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獨善其身,總想利用所學,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如果陽城是個賢人的話,就應該知道現在時勢的困頓,為百姓所受的苦難而哀傷,然後盡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時局的職責,怎麼可以只顧過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後來,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窮」演變成「悲天憫人」這句成語,指憂傷時局多變,哀憐百姓疾苦。
典源:
此處所列為「悲天憫人」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韓愈〈爭臣(1)論〉(據《全唐文.卷五五七.韓愈》引)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2)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3),而墨突不得黔(4),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5)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時人者,聖賢之身也。且陽子(6)之不賢,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解〕 (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 (2) 禹:姓姒氏,號禹,夏代開國的君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 (3) 孔席不暇暖:孔子總是席子都還沒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暇,空閒。見「席不暇暖」。 (4) 墨突不得黔:墨子在新住所的煙囪都還沒被燻黑前,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去繼續工作。突,煙囪。黔,黑。見「墨突不黔」。 (5) 安佚:安逸。佚,放縱的,通「逸」。 (6) 陽子:陽城(西元736∼805),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幼家貧不能學,乃為集賢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登進士第,隱中條山不仕,眾慕其行,多從之學。德宗召為諫議大夫,上疏論裴延齡枉黜大臣,阻德宗以延齡為相。後被貶國子司業,出任道州刺史。 (7) 閔:憐恤。通「愍」。 (8) 惡:音ㄨ,如何、怎麼。
書證:
01.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一二.佳句類》:「此類數十句,雖古作者無以加,而其憂天憫人之意,亦間見於篇。」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憂天憫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