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中學派 - 教育百科
浙 | |
中 | |
學 | |
派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井敏珠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浙中學派為陽明學派之一支。陽明之學,發展至明中葉後,已極一時之盛,據[明儒學案]記載,除陽明本人所立姚江學派外,其弟子以分布地區畫分,則有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泰州等七派。浙中學派以徐橫山、錢緒山、王龍谿三人最為得陽明之真傳,是浙中王學思想之巨擘;其事蹟與學說均載於[明儒學案‧浙中學案]。 1.徐橫山:名愛,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姚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師事陽明最早。陽明嘗曰:「曰仁吾之顏子也。」惜乎其年壽亦不幸如當年孔門的顏淵,所以陽明居贛州聞訃,哭之至慟。陽明在講學之餘,常嘆曰:「安得起曰仁於泉下而聞斯言乎!」可見陽明對橫山的想念之深。橫山資質聰慧,自得陽明之教,反躬實踐,且致力於發揚陽明之學說;他體悟到:「心德者,人之根源也,而不可稍緩。文章名業者,人之枝葉也,而非所汲汲。」所以主張培濬心德,才是根源。 2.錢緒山:名德洪,字洪浦,號緒山,浙江餘姚人;當陽明平濠歸越時,緒山與同邑弟子數十人同受學於陽明。王門中自徐橫山去世後,以緒山與龍谿二人為陽明之大弟子;此二人師事陽明為時最久,於師門淵源亦最深。兩人於王門最大貢獻,乃協助普及師門之教育宗旨。當時四方好學之士遠來王門求學,皆先由緒山與龍谿疏通其大旨,而後卒於文成(陽明),一時稱為教授師。緒山雖官至刑部主事,遷員外郎,但居官日短,而在野三十年,則無日不講學,凡江、浙、宣、歙、楚、廣名區,皆立有講舍。在學問修養方面,緒山致力於陽明所謂「事物上實心磨練」的工夫,於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如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重在此心有善有惡之說,稱為「四有論」。而龍谿則主「四無論」,認為:「體用顯微,只是一機,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亦是無善無惡之意,知亦呈無善無惡之知,物亦是無善無惡之物。」即從心體上頓悟的說法。二人爭論不決,請其師陽明為解答,陽明謂二者皆有至理,前者為中根以下的人說法,後者為上根人說法,宜互取為用。(詳見[天泉證道問答])由兩人所論看來,亦可推如龍谿在悟其變動不居之體,緒山只於事物上實心磨練,所以緒山之徹悟不如龍谿,而龍谿之修持不如緒山。由於兩論之不同,王學亦因而歧分兩派,各以錢、王二人為代表人物。 3.王龍谿:名畿,字汝中,號龍谿,浙江山陰人;弱冠來就王門受學,資賦明敏,長於辯才。龍谿在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兩都、吳、楚、閩、越,皆有講舍。龍谿與緒山二人同為陽明大弟子,同為教授師,日後傳道陽明學說亦同樣不遺餘力。但天泉證道時,二人便各有所見,龍谿力持「四無」之說,即直接從本原上悟入,可說是化客觀為主觀,為學須自證自悟。龍谿之學,乃承陽明致良知之教而來,而陽明思想包括先天後天,龍谿但云頓悟,不講誠意,即只取先天,是以其後龍谿之學頗受批評。由此亦可看出,龍谿認為教育是要從心體上培養的。 餘姚乃陽明誕生地,居留時間亦最長,故餘姚一帶及門弟子特別多,陽明之學也因此大盛於浙中。日後王學之宣揚,浙中學派的代表人物因橫山早逝,遂以錢、王二人功勞最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浙中學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