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簡牘檔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詠仁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簡牘檔案是中國古代以竹、木為書寫材料的歷史檔案。王充〔論衡.量知篇〕:「截竹為簡,破以為牒,以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塹,析之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牘」。一般說,寫在竹片上的文字稱為簡,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叫做牘。但現在習慣上將竹木上的文字都稱為簡,或統稱為簡牘。例如居延漢簡多為木質,仍叫漢簡。
  據文獻記載,從商朝開始已使用簡牘文書。〔尚書.多士〕:「帷殷先人有冊有典」。東周以後普遍流行,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東晉末年,執政的桓玄在其詔令中說:「古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據〔淵鑒類涵卷205〕統計,近現代考古發現的簡牘目前約有40,000件,時代最早的是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境內)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時代最晚的是新疆羅布泊樓蘭遺址、民豐尼雅遺址和吐魯番晉墓出土的晉簡。
  簡牘的材料,大約南方多用竹,北方多用木材。簡牘在書寫以前木簡要將寫字的一面打磨光滑;竹簡則要經火炙乾,使之易於書寫,並起防腐防蠹的作用,稱為「殺青」。簡牘的形制和種類主要有:
  (一)簡。或稱札,是簡牘的最基本形式。一般長約23釐米,合漢尺1尺,用於官府文書、信件以及一般的書籍和重抄的詔令文件等。但抄寫經書和正式的詔令文本則用較長的簡,可達67.5釐米以上,合漢尺3尺,此即〔漢書〕上所謂「三尺律令」。簡之容字一般為一簡一行,但是也有兩行簡。抄寫書籍多先用絲繩編聯成冊,然後書寫;官府文書往往是單簡書寫,然後編聯成冊。編繩道數則根據簡的長短而定,一般在3至5道。
  (二)牘。是一種比兩行還寬的木簡;有的可寬至6釐米,已成書版。牘多用於書寫信件、契約、醫方、曆譜、過所(通行證)以及隨葬的遣冊等。
  (三)觚。是一種多稜形的木棍,一般呈三角形或方形,也有多至7面的,長度在30至80釐米。觚主要用於抄寫檄書、小學字書或臨時記事起草之用,亦可練習寫字。
  (四)檢。是傳遞文書信札和財物時所用的封檢。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兩行式的寬檢題署收件者的名稱和傳遞方式;另一種是傳遞機密文書信件和財物時所用的加封泥蓋印章的封檢。機密書信用上下兩片木版作成,下片稱函,用以書寫具體內容;上片稱檢,封蓋函牘。
  (五)楬。是一種短而寬的木牌。多繫於簿冊或器物之上,題寫名稱,猶如標籤。
  所謂簡牘檔案,主要是指簡和牘上的文字紀錄材料,其內容包括官方的各種文書檔案、私人信件、契約、各種書籍抄件、曆譜及遣冊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如雲夢秦簡,反映了戰國晚期到秦始皇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等方面的情況,尤其保留了秦律的許多內容,為研究秦史、法制史提供了可信史料。居延漢簡絕大部分是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曆譜和私人信件等,總數在10,000件以上,成為研究漢代歷史和西北邊疆史提供了史書以外的豐富原始資料。武威漢簡中的儀禮簡,是目前所見〔儀禮〕的最古寫本,在版本校勘上有較高的價值;其中的醫藥簡抄錄了當時的驗方30餘種,是研究漢代臨床醫學、藥物學和針灸學的重要資料。銀雀山漢簡共計4,900多件,其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先秦古籍及古佚書,對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古代兵法、曆法、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隨著簡牘的大量發現及其研究的廣泛開展,對簡牘的研究已經成為與歷史學、考古學、檔案學等關係密切的簡牘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簡牘檔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