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翰林院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翰林院之設本始於唐朝,原來是內廷專門供養藝能技術雜居之所。〔舊唐書.職官志〕記載:「翰林院有合練、僧道、卜祝、術藝、書奕,各列院以廩之。」也有名儒學士,時時任以草制。唐玄宗時,另設學士院,從此翰林學士與翰林待詔就區別開來;而翰林學士也更加受皇帝之器重與禮遇。
  宋代翰林學士掌理制誥、侍從以備顧問,並擔任侍讀、侍講等為皇上講學的經筵官,是朝中清高的職官;朝廷不責以吏事,而使觀古今書,稍優其廩,以滋長其德器,養成名卿賢相。元代改翰林學士院為翰林國史院,學士的任務是起草文告、編修國史;院中並分置蒙古翰林院,管理文字譯寫及蒙古文教學事務。
  到了明代,翰林院成為中央政府惟一最高的學術集團,明太祖取消宰相,以內閣代替,而內閣大學士之人選即從翰林院選出。又經筵官、史官均歸入翰林院,因此明代翰林院與王室有密切的關係。翰林院內之職官包括: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撰文、祕書郎、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土等,皆可稱為「翰林」。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廷試,擢一甲進士為翰林院修撰,二甲進士為編修、檢討,這是進士入翰林之始;又使進士觀政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稱為庶吉士。庶吉士本不專屬翰林,到了成祖永樂二年(1404),庶吉士遂專屬翰林院。是年授進士一甲三人官,又命於第二甲擇文學優等五十人,善書者十人,俱為翰林院庶吉士。永樂以後,惟第一甲得入翰林院授官,二甲、三甲只得選為庶吉士;而庶吉士依例須進學於內閣,進學三年完成,各自散出為官。明代翰林院自有庶吉士,遂成為政府教養儲才以備政府大用之所,為歷來翰苑所不及。〔明史.選舉志〕載:「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英宗天順二年(1458),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仕,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明代翰林院制度為清代所沿襲,對清代政治人才的培養及學術的貢獻也很大。清代翰林院,以大學士為掌院學士,其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清史.選舉志〕載:「自康熙九年(1670),專設翰林院,歷科皆以掌院學士領其事,內閣學士亦參其用。三十三年命選講讀以下官,資深學優者數人,分司訓課曰小教習。六十年(1721)以禮部尚書陳元龍領教習事,厥後尚書侍郎閣學之不兼院事者,並得為教習大臣;滿、漢各一。雍正十一年(1733)特設教習館,頒內府經史詩文,戶部月給廩餼,工部供張什物,俾庶吉士肄業其中,尤為優異。三年考試散館,優者留翰林,為編修、檢討,次者改給事中、御史、主事、中書、推官、知縣、教職,其例先後不一。」又載:「凡留館者,遷調異他官。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選,其餘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勝數。士子咸以預選為榮,而鼎甲尤所企望。」
  由於明代對庶古士教讀較嚴,反而使庶吉士告假不留京,而清代教讀較寬,且較為禮遇,反使庶吉士願意留京,且得優游上進。其被選者,確知前途有望,又近在朝廷,一面可以安心讀書,一面留心政事,人材遂由此出。明、清兩代之翰林院,其意略如西漢國立太學中之五經博士及其弟子,惟漢代先經博士授讀再有考試,明、清先經考試,始得入翰林院就讀,故翰林院制實在明、清兩代有為中央政府培儲政治人才之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翰林院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