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子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è z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葉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è zi |
解釋:
1.植物之葉的通稱。如:「摘下一片葉子。」 2.稱賭博用的紙牌。《太平廣記.卷一三六.李邰》:「唐李邰為賀州刺史,與妓人葉茂蓮江行,因撰骰子選,謂之葉子。」 3.稱書頁。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 4.稱金箔為「葉子」。 5.葉子菸的簡稱。參見「葉子菸」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葉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潘美月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從後漢和帝時蔡倫發明了造紙的方法,直到唐代以前,中國的圖書都作卷軸形式。然而經過長時期的使用,也漸漸感到不便。所以到了唐代初年,中國圖書的形制就開始模仿印度的貝葉經,不再將一張張的紙粘成長幅,只要保持原來的單張積起來收存,這就是宋人所謂的葉子。關於葉子名稱的起源,明末潘之恆在〔葉子譜題辭〕中曾說:「葉子,古貝葉之遺製。」(〔續說郛卷39〕)清末葉德輝亦曾加以考證,〔書林清話卷1.書之稱葉〕云:「吾嘗疑葉子之緣起,當本於佛經之梵貝書。釋氏書言西域無紙,以貝多樹葉寫經,亦稱經文為梵夾書,此則以一翻為一葉,其名實頗符。不然,艸木之葉,於典冊之式何涉哉。」這種推論,相當可信。中國的圖書為什麼稱一張為一葉,即源於印度的貝葉經。 葉子既然是一張張的散葉,必須加以裝置,才不容易散失。裝置的方法,一種是用夾,一種是用函。夾是仿印度貝葉經的方法。函的本意為容,有如盒子,古代有所謂玉函、石函,都是用來盛裝珍貴的物品。唐以前用來護書的只有書帙,並無書函的記載。根據文獻,用函裝書最早起始於唐,當在改卷軸為葉子以後,後來書冊盛行,仍一直沿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圖書。 唐代的葉子,雖說是仿自印度貝葉經,但形制則略有改變。貝葉經的形制,因貝葉的大小受天然的限制,而梵文是由左向右橫寫,所以形成上下甚窄的狹長形。但這種形式,用中國由上而下直行的文字寫讀起來就不太適合,所以唐代的葉子不能不變其制。根據前人的記載及近代發現的遺物來看,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雖然作扁長方形,但是上下加高。寬與高的比例約在2:1至3:2之間。而唐代紙幅寬與高的比例,亦大約為3:2,葉子大概就是以一幅為一葉。這種葉子因為紙幅比較寬大,為了便於翻閱,唐人多採用硬黃紙像後代的書畫,作冊葉裝置時,必裱在硬紙上一樣。葉子的另一種形式,與貝葉無異,所不同的只是變貝葉的構式為豎式,成為上下高闊,左右狹窄。 葉子比起卷軸來,無疑地是進了一步,查檢起來要方便得多。但是它不像卷子黏連在一起,當然比較容易散失錯亂。所以唯有常備檢閱的書,才用葉子的形制,這恐怕是葉子不太流行的主要原因。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葉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