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成規後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st-Conventional Level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成規後期是道德認知發展的第三期,也是最高的層次;由美國哈佛大學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於一九五八年,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十歲至十六歲青少年道德思考與選擇模式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Modes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中所提出。此期特徵為具有一種朝向自律的道德原則的推進力;道德認知發展達到此期的人,顯著地努力界定道德價值與原則,這些道德價值和原則具有確實性與應用性,不同於持有這種原則的團體和個人的權威,也不同於個人自己對這些持有權威的人或團體的認同。
  從自我與社會規則、自我與社會期望的關係分析,道德認知發展達到此期的人,原則上了解且接受社會規則;但是基於社會規則之上的普遍道德原則。這些原則與社會規則衝突,故而以普遍人權與義務及普遍道德原則為準,而不以社會成規與禮俗為判斷的依據。此期已將自我和規則與別人的期望分化,並根據自選的原則界定道德。這種自選的原則,源自個人的良心,不受成規的拘限。郭爾保推測,僅有少數成人的道德認知發展達到此期,而且時常是在二十歲以後才能達到。
  從社會立場來看,此期的觀點如同成規前期一般,又回到個人的立場。然而所採取的個人觀點是普遍的,乃是個人理性的道德觀點。成規後期的個人知道社會成員的觀點,但是基於個人的道德觀點而懷疑社會成員的觀點,對社會義務以符合道德理性的個人方式重加界說。個人對基本道德或道德原則的奉獻,是最優先考慮的,或當作採取社會觀點,或接受社會法律與價值時所必需的。依順序而言,社會的法律和價值應該是使任何有理性的人,不論社會地位,不論屬於何種社會,都能奉獻自己於社會的法律和價值,因此成規後期的觀點是先於社會的,個人目的在作出道德奉獻及維護建立一個良好與正義社會的標準。個人可以用此觀點判斷一個特殊的社會或一套社會措施,以及個人合理地奉獻給一個社會。
  道德成規後期的人堅持一種道德成熟的標準;所謂自律是為自己決定是非,其觀點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因此道德成規後期的人,努力建立道德價值與原則。在道德原則性層次,獨立思考,在群體中自己決定如何執行,不管別人的權威。接受群體是由於他自己的良心沒有一個群體可以代替他的良心。
  郭爾保又將此期分為兩個階段(stages):即第五階段與第六階段。
  第五階段是社會契約合法性導向:此階段的人有守法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意蘊;正當的行動傾向於根據普遍的個人權利,和被整個社會嚴格地考驗過與同意的標準來闡釋其意義。此階段的人對個人價值和意見的相對性有清晰的認識,強調獲致意見一致的程序法則。除了根據憲法與民主政治所同意的觀點來判斷是非之外,權利是個人的「價值」與「意見」。第五階段的人仍強調「法律觀點」,但更強調社會功利的合理性。法律領域之外,自由協議與契約是約束義務的要素。郭爾保稱此階段是屬於美國政府和憲法的「官方」道德(official morality)。
  第六階段是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道德認知發展達到第六階段的人,認為「正當」(right)是由良心來界定。良心的決定則是依據邏輯內涵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這些原則既是抽象的,又是倫理的,如〔聖經〕中的金科玉律(Golden Rule)、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哲學中的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而非如十誡(Ten Commandments)那樣具體的道德規則。這個原則性導向是正義、人權的互惠與平等,以及把人類尊嚴當作個人加以尊敬的普遍原則。
  在此階段的人,良心是原動力,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是至上的,價值對所有的人類而言是有效的;個人順從規則在於避免良心的自我譴責。在此階段,道德是基於普遍性倫理原則的良心的決定。行動的本身必須是善良的,且與這些原則一致而無矛盾。個人立於這些原則上,作他的判斷。此階段不但導向於實際規定的社會規則,而且導向於包含邏輯的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人類行動的正義、互惠與平等、普遍尊重人權與人格的原則;把道德的最高價值放在人類的生命、平等和尊嚴上。
  本階段的個人,服從是為了避免良心的自我譴責。相信人類生命是神聖的,把人類生命當作代表一種普遍性的人類價值,而尊重個人。所謂個人的正義意指「把每一個人當作目的,而非工具」。
  此階段可謂是「自律意志」的階段,意即自己規律自己,故本身完全自主自由,無所等待,無所限制。「自律意志」所定的原則,因其來自超經驗界,不是由於個人個別的經驗,故可普遍通用,而成為公共的道德標準。正如〔中庸〕所言:「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成規後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