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魏了翁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南宋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1199)中進士,歷知漢州、眉州、瀘州,在四川凡十七年。史彌遠死,與真德秀並召至朝廷,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兼同修國史及侍講,後兼吏部尚書,僉書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理宗嘉熙元年卒,諡文靖,學者稱他為鶴山先生。
  鶴山治學,始習朱熹、張栻之說,而後尋研六經,有得於心。鶴山指出:人與天地同生於「一本」,他所說的「一本」,就是「心」。曾謂:「人以一心兼天地之能,備萬物之體,以成位乎兩間,以主天地,以命萬物。」他與真德秀的尊天思想不同,他認為世界之主宰,不是蒼天,而是義理所安的「心」;真德秀勸君主修德,託天命以言之,鶴山則認為統治者不必「祈天永命」,而應正心養心,以求其「義理所安」。
  鶴山認為「道貴自得」,要循環讀經,以自明此心,因此他主張窮經學古,反對當時士人僅誦說理學語錄,高談性命義理,借以文飾口耳,獵取功名利祿,反將六經置不問,其〔答周監酒書〕中說:「向來多看先儒解說,不如一一從聖經看來,蓋不到地頭親自涉歷一番,終是見得不真。又非一一精體實踐,則徒為談辯文乘之資耳。來書乃謂只須祖述朱文公諸書,文公諸書讀之久矣,正緣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見活精神也。」
  鶴山一生倡言轉移風氣,推崇理學,以矯正士子揣摩時尚,奔競仕途,熱衷功名利祿,而不以道德為心之弊。由於鶴山與西山(真德秀)合力「開闡正學」,並上疏一再奏請為周敦頤、程顥、程頤賜爵定諡,以表揚周、程開創理學的功績,使理學思想大盛,周、程、張、朱之書滿天下,人人爭誦;各州郡亦紛紛為理學家建立祠堂,鶴山則應各州郡之請,屢為周、程祠堂作記,表彰弘揚。
  鶴山著述甚多,所著〔九經要義〕中,將孔穎達〔五經正義〕引緯書之說,皆加刪除;其全部著作則由後人編輯〔鶴山大全文集〕行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魏了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