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形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í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í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hape |
作者: | 盧玉珍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邦動作分析詞,指的是人與環境的橋樑,也是人類感情的呈現。此一名詞與觀念內容主要創自華倫.藍博(Warren Lamb),雖然拉邦在其著作中常以形式(Form)作為形(Shape)的代名詞,Shape這個字並未出現在拉邦的早期著作中。其後,Judith Krestenburg以藍博的「形」為基本觀念,而發展出「動作輪廓法」(Action Profile),用以研究嬰兒之成長。具體而言,形可由想像你自己走下一條擁擠的街道來體驗,你是否深呼吸,而試圖集中注意力於體內的空間?或者,你直接推開別人,以便通過街道?甚或東鑽西擠,為自己開創向前走的空間?正如拉邦所說:「我們不只以行動(動作)來改變身體的位置與周圍環境,而且由我們的心靈中把動作加進了色彩與情調。」(1939/1974: 48)。 |
|
參照: Ann Axtman《Rudolf Laban: Movement Language and the Choreographic Process [1910-1936]》1993、Cecily Dell《A Primer for Movement Description》1977、Rudolf von Laban《The Language of Movement》1974、Vera Maletic《Body-Space-Expression》1987 & ""Laban Concepts & Laban Dialects: Issues of Shape,""《The Guild Magazine》no. 77, May 1988: 23-31、《The LMA Compendium》1990.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î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